《流浪地球》上映7天,经历了“中国科幻拓荒之作”“中国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国科幻一大步”的褒奖,和1星差评。豆瓣评分从8.4滑落至7.9,好评68%,差评14%,导致一场对战。
《流浪》粉丝涌入App Store给豆瓣打一星,安卓端也未幸免。目前,豆瓣App评分跌至4.8,恶意差评还在不断增加,甚至有用户宣称卸载。
关于《流浪》的讨论也突破“硬科幻还是灾难片”范畴,逐渐走向政治正确、道德绑架和战狼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将民族主义推向高潮,突出中国特色:“在拯救地球这个经典到甚至有些烂俗的母题上,欧美人的思路往往是派出探险队寻找新家园,而《流浪地球》则体现出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老传统——对生活了300万年的‘祖宅’不离不弃”,“中国科幻的内核一直有别于欧美科幻,《流浪地球》体现的是一种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因此,虽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但丝毫没有刻意凸显中国的地位,恰恰相反,电影弱化了中国人的身份,将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其区别于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之处,而‘天下大同’也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纽约时报》文章《中国电影业加入“太空竞赛”》:“与《红海行动》和两部英雄痛打西方恶棍的兰博式《战狼》不同,《流浪地球》并不带有沙文主义色彩,尽管该片中也有《战狼》系列的主角吴京。”
《新京报》旗下公众号“沸腾”发布宋金波文《虽好,但“降维打击”了原著的价值观》,称改编后的《流浪》内核其实是“反刘慈欣”的:“在原著中,角色的种族、国家属性被淡化。原著中,主人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而最后,由于不信任联合政府而产生的叛军,以及被处死的五千名地球派,都直指人性的弱点,也是对人性之恶的无情拷问。由此可见,原著是在努力做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尺度上进行叙事。而在电影中,叙事的视角和情感被拉回到‘国族荣辱’的层面,通过黑化其他国家小分队的形象来反衬主角的英雄主义。”
公众号“枪稿”认为:“在齐声赞美《流浪地球》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检索恶评并加以批斗为职责的红卫兵。上至权威媒体,下到私人公号,媒体和宣发的日趋同化,让中国电影批评仿佛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有‘正确’,没有理性,这就像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根本上是按照‘虽远必诛’的逻辑进行普及的,只是为了激发‘战狼情绪’和民族主义狂热。”“和《战狼2》相似的是,很多人也被感动,然而这感动的原因并不是来自电影剧作本身的感染力,而是一种荣誉感,是那种中国式集体主义所常年灌输的东西。”
观察者网发表《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给批评者贴标签,称其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
《流浪》在猫眼的评分为9.3,《战狼2》为9.7。大众如此在意豆瓣评分,侧面反映对其权威性的认可。
杨时旸曾在“枪稿”发文《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无论电影、电视剧抑或书籍,几乎所有文化精神产品在豆瓣的评分都被媒体广泛引用;某种程度上说,相较而言,豆瓣的评分已经成为了国内唯一值得公众信赖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