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2

科普版块

有的时候,一部片子会有不同的调性,例如在电影《末代皇帝》(1987)中,回忆部分的调子选用的是暖调,而现实的部分选用的是冷调(如下图)。这样,观众能非常容易地区别出不同的时空。同时,不同颜色属性的颜色表达,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气氛。

另一些电影中,虽然场景不同但色调却要求是贯穿始终的,例如电影《换子疑云》(2008),整体都是压抑的冰冷的调子,即使在暖光下暗部也呈现略微的冷色。

还有的电影,整体是没有调子的,按照特定的环境给予特定的调子,并做夸张化处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06)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如图)。

细调色阶段更多的是对画面局部做调整。在对影调、色调进行调整的同时,画面的质感处理也同时进行。此外,画面颗粒度的匹配和景深的模拟调整,都属于细调色阶段的工作内容。

摘自《数字电视原理》第3版


调色

views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ng Shot

许多电影喜欢使用远景镜头开场,仿佛展看一个全新的图景,邀请观众进入画面中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gline

说到电影,“好莱坞”是普罗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代名词。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谁还没有个小小的“好莱坞梦”呢。圆梦第一步,“talk the talk”,至少在语言上要理解其中的“门道”。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p Sync

“lip synchronization”的缩写,直译嘴唇同步,即通过跟随已经录好的声音或画面中人物说话或唱歌的唇部运动进行嘴型匹配,达到音画同步,也就是大众所熟悉的“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