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低对比度”风格(上)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21 Laps Entertainment

如果说调色界有什么非常火的风格,“低对比度”风格肯定榜上有名。它的特点是色调值范围比较狭窄,不会达到纯黑或纯白。

在我刚入调色行业的时候,压黑和高亮还是调色师必备武器,不过“低对比度”风格可和它完全不同。

那为何大家会逐渐青睐这种低对比度的效果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数字摄影机会用log格式录制文件,这个格式给调色带来更多自由度,但也让原始图像的对比度和饱和度看起来比较低。在拍摄和后期过程中,电影人很长时间都接触这种log画面,到调色阶段,很多电影人会被log画面影响。所以把“低对比度”风格称为“log”风格。

图片来源:cullen kelly

还有一种说法是,电影人普遍追求一种胶片感,这种追求随着胶片拍摄的衰落愈发强烈。市面上有很多滤镜、插件、LUT等等模仿胶片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共同点都是追求黑色的提升,最终的对比度就降低了。虽然这个行为和胶片负片的原理不同,但在很多人脑中,这种画面风格可以称为胶片风。

以上内容有它的道理,不过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低对比度风格,不是因为想纯粹追求低对比,更多的是想营造深度。

如果要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拓宽“视觉对比度”的概念。我们刚刚讲的对比度只是暗部和高光之间的范围。控制这个范围是调色师在控制对比度时的基础操作,但调整这个范围也最可能招致麻烦。

基本所有的调色工具中,控制暗部(lift)和控制高光(gain)的工具影响画面范围很大,随着色轮的转动,临近色调会“粘”在一起。

这样的色调变化会给画面增加一种立体感和深度,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画面会失去生机,看起来被过度调色。举个例子:我在调色的时候,理论上在黑和白之间有1024个色阶,但过多压缩这个范围到最后只产生两个颜色——纯黑和纯白,而且不需要把画面做那么极端你都能感觉到色调的丢失。(T)


作者:cullen kelly


相关阅读

拆解“低对比度”风格(下)

views
影视制作
A24《内战》导演及DP幕后访谈

〖更新至1-5〗编剧兼导演加兰更感兴趣的是探讨我们将如何重蹈覆辙,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左翼或右翼。

影视制作
从胶片到数字——英国后期公司Cinelab的十年发展

〖更新至1-10〗2013年的所有长片电影中,90%都采用数字拍摄。十年之后,事情重新发生变化。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2-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