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机的后期数据工作流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wikihow

对于 Arri Alexa、Red Epic、Sony F65、Canon 5D、Phantom等任何数字摄影机来说,有没有最适合的后期工作流呢?

剪辑结束,是时候做视觉特效、调色、最终DI了,很多制片人会把装有原素材的硬盘发给DI公司。

这些公司里,数据管理人员、套底人员的工作非常繁杂。他们从原硬盘中找到文件,再把文件复制到所用的视频处理软件上。这样做的过程中,时间浪费、文件错误、素材混淆等让人发火的事情时有发生。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流才最适合?在后期制作中,应该如何管理这些数据或文件?

根据过去几年做电影的经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方法。

第一步

给所有的硬盘做数据库,一般项目的硬盘数在10-50个不等,数据量则在10-100TB不等。如果制片人把硬盘送到我这里,我就只会保存文件名和路径,不会保存图片或声音。

第二步

如果需要某个文件,我就会调出Avid或FCP的序列,不需要做EDL或者XML。

第三步

让我的软件脚本在Avid或FCP序列中运行并提取所需信息,然后在数据库里寻找所需文件。到这一步还不需要接触硬盘,别人只需要给我邮件发送Avid或FCP序列,我就能进行处理。

第四步

我搭建脚本,让它自动把所需镜头复制到另一个硬盘上,把素材发给调色、视效、DI等部门。

这样就不需要把几十个硬盘都带到DI部门,只需要把装有所需素材的小硬盘带过去。

如果别人给我发一个参考用的mov素材,我就能检查提取的镜头是否正确。

比如上周我做了一个电影项目,F65的原始数据存储在15张硬盘上,一共有30TB。提取素材的时间只花了两天,每隔4-5小时就能提取出一卷。所以拿到剪辑素材的4小时内,我就已经有东西可以传给DI部门了。

转码

拍摄结束后,需要对文件进行转换才能剪辑。一般是把文件转码到Apple ProRes或DNxHD格式。

这样的转换对于片场工作人员来说压力很大。素材量大、所用摄影机多、备份时间长,最终可能导致剪辑师拿到时间码不全、文件名错乱、卷名不对的素材。

如果用上述工作流,那么在拍摄的过程中数据库就可以逐渐建好,最后素材查找、复制的时间也会缩短,而且不会出错。比如大家每天把当天拍摄的硬盘副本给我,我在晚上做转码,第二天剪辑师就能拿到素材了。

所以,对于后期和DI部门来说,数字拍摄不一定很恐怖,做一些计划、用更高效的数字处理方法,就可以如沐春风。(T)

作者:Neil Sadwelkar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影视制作
虚拟制作教育与培训:案例学习

〖更新至2-5〗目前,虚拟制作的使用正快速增长。以前,虚拟制作仅用于在虚拟布景中拍摄的项目,现在,它还被用于拍摄一些没有LED墙的项目,目的是在拍摄前查明和解决问题。

影视制作
Offset调色谈|色彩管理

〖更新至20-31〗色彩管理管线在现代后期制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些管线仍然给许多人带来了很多困惑。

影视制作
DP海伦娜·卢瓦尔特谈《奇美拉》

意大利北部乡村的冬夏两季截然不同,在此拍摄《奇美拉》(La Chimera)便面临着某些挑战。摄影指导(DP)海伦娜·卢瓦尔特(Hélène Louvart,AFC)分享了自己在《奇美拉》故事景观中用各种技巧唤起了荒凉但又乐观的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