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学派与道德焦虑电影(完)

影视制作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

波兰电影第二个经典流派的发展和波兰电影学派时期很不同,它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该流派的创作基于现实,常批评波兰的腐败制度。这一派别中最重要的电影人是阿格涅丝卡·霍兰和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代表作为《影迷》(1979)。这场运动日后成为了波兰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运动之一。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从70年代中期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对1968年发生的一系列非正常和非道德的状况运用了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那一年代表着希望的终结,对于整整一代人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发现自己从小培养的、珍惜且深信不疑的所有理想居然都可以像垃圾一样被抛弃。

与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电影制作者一样,波兰艺术家的灵感也来自于道德上的抵抗和心中的愤慨——这一过程在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同样也发生了。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一段解冻期过后,”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愿景被勃列日涅夫的强硬政策所粉碎。波兰几代电影制作者们立刻对这种情况作出了非常具体的反应:在他们的电影中,他们特别注重当下,注重有象征性的地点(学校、剧院、家庭、体育俱乐部),并强调与理想和道德价值观丧失有关的具体主题(野心、在社会压力下瓦解的家庭生活、缺乏自由等)。

道德焦虑电影至今仍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创作模式。其成员中最活跃的是克日什托夫·扎努西(1939),他的电影《生命宛如致命恶疾》(2000)展示了观察当代社会的可能性,同时也讨论了一些基本的社会问题。

道德焦虑电影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安杰伊·瓦伊达。作为波兰电影史上最知名的导演之一,他的职业生涯横跨了波兰电影学派和道德焦虑电影两个时期。和多数当时的波兰电影人不同,他更多地留在波兰与波兰演员合作拍摄电影,而并没有选择前往海外继续创作生涯。

其他值得关注的道德焦虑电影制作者包括菲利克斯·法尔克、菲利普·巴勇、芭芭拉·萨斯等等。(T)


来源:culture.pl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波兰电影学派与道德焦虑电影

views
影视制作
A24《内战》导演及DP幕后访谈

〖更新至1-5〗编剧兼导演加兰更感兴趣的是探讨我们将如何重蹈覆辙,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左翼或右翼。

影视制作
从胶片到数字——英国后期公司Cinelab的十年发展

〖更新至1-10〗2013年的所有长片电影中,90%都采用数字拍摄。十年之后,事情重新发生变化。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2-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