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新浪潮入门指南(二)

影视制作

在整个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人口的增长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产量大幅增涨。比如,埃及将其制作的历史剧投放到非洲和中东市场,墨西哥继续主导南美市场,韩国和巴基斯坦的电影产量也在逐步上升。但从这一重大转变中获益最多的还是殖民时期的香港。

图源:FILM WORKSHOP

香港电影:新浪潮之前

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前的情况,或许可以解释这些新导演为何脱颖而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开始大量制作电影。到了七十年代末,香港每年的电影制作量超过了一百二十部。1958年,邵逸夫(知名的“邵氏兄弟”之一)在香港建立了一家雄心勃勃的制片厂,名为影城(Movietown)。尽管以相对较低的电影成本大获成功,邵逸夫仍旧希望在1960年前重新打造功夫片这个类型。改头换面后的功夫片不再专注于儒家哲学,改为采用大量的最新特技,并受到来自日本流行武士片和意粉西部片的影响。

导演胡金铨和张彻为这类电影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招募了一批副导演——这些人后来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1973年在功夫巨星李小龙过世后,功夫片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但在他去世前,李小龙已经成功地将功夫片介绍给了全球观众。这帮助了曾经帮助李小龙成为全球明星,并曾担任邵逸夫的制片部门主管的邹文怀,将自己的集团企业嘉禾变成了一家大型制片公司。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功夫片这个类型已经有了坚实的海外观众基础。它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亚洲,并在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北美也备受欢迎。但在香港,富有创意的年轻电影制作者们已经准备好颠覆这股行业趋势,在香港电影的输出内容中留下自己的印记。(T)


来源:MOVEMENTS IN FILM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香港电影新浪潮入门指南

views
影视制作
虚拟制作教育与培训:案例学习

〖更新至2-5〗目前,虚拟制作的使用正快速增长。以前,虚拟制作仅用于在虚拟布景中拍摄的项目,现在,它还被用于拍摄一些没有LED墙的项目,目的是在拍摄前查明和解决问题。

影视制作
Offset调色谈|色彩管理

〖更新至20-31〗色彩管理管线在现代后期制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些管线仍然给许多人带来了很多困惑。

影视制作
DP海伦娜·卢瓦尔特谈《奇美拉》

意大利北部乡村的冬夏两季截然不同,在此拍摄《奇美拉》(La Chimera)便面临着某些挑战。摄影指导(DP)海伦娜·卢瓦尔特(Hélène Louvart,AFC)分享了自己在《奇美拉》故事景观中用各种技巧唤起了荒凉但又乐观的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