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可获取的所谓“胶片风格”的LUT也许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从功能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呢?虽然你可以在数字后期制作中重现胶片风格中的许多特质,但这样做所需要的工具可远比一个简单的LUT要更加复杂。
LUT究竟能做什么?
LUT是一种“钝器”。它将一种色彩的像素映射至另一种色彩上。所以,如果你有一个RGB值设为66,123,232的像素,LUT可能会将它映射为68,125,234。基本色彩是相同的,只是要更亮一点。
仅此而已。LUT将一个色值改成另一个色值。
这对于改变你的图像风格来说可能会非常有效。它能帮你降低饱和度,它能改变对比度,它能做各种神奇的操作。对于摄影机内或在现场来说LUT尤其好用,你可以用LUT来给你的客户和合作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想法,展示你想要打造的风格是什么样的。所以,一旦你了解了LUT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就是个很好的东西。
LUT无法做到的事
LUT无法重现大多数打造出色胶片风格的复杂的图像矩阵。要了解这一点,你需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当胶片在记录图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与数字视频采集有何区别,以及利用我们现有的数字工具要如何做才能至少更接近于打造有“胶片感”的图像。
胶片有什么特点?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你可以用数字方式重现的胶片拍摄的三方面。这里提到的所有的技术和工具都不能完美地模拟胶片的工作方式——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得用胶片拍摄——但它们会帮助你比用LUT获得更接近胶片的风格。
第一,胶片的色彩响应度。如果你了解你拍摄所使用的摄影机的特定色彩响应度,那么这应该是最容易用数字方法重现的。
假设你正在拍摄的内容中有一种特定的橙色,也许是给一件橙色夹克拍广告,夹克的品牌方特别在意橙色是否“准确”呈现。对于一个直接的胶片管线,重点在于夹克的色彩、打在夹克上的光的色彩(是暖色还是冷色,高CRI还是低CRI)、使用的镜头(镜头可能会导致色偏)、使用的胶片以及冲洗方式和转印方式。
如果你在胶片拍摄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你就会知道,以上的每一步对那瓶橙汁瓶的风格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叠加在一起,最终才形成这样一种风格,但它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可重复的系统。假设你在一年后和相同的品牌预定拍摄另一支广告,你用的是相同的胶片、镜头、冲洗方式,布光方式也相同,那么它的风格大致上应该是相同的。
在基于胶片的工作流中,图像管线的所有步骤都会对图像产生影响。例如,有些摄影指导(DP)会只用URSA Purple Door Diamond进行胶转磁,并将此写入合同,这是因为它能赋予的“风格”。结合对胶片的了解,去到相同的实验室,用相同的镜头拍摄,你就能打造从一支广告到另一支广告的统一风格。
但如果你改变了一些因素,包括从胶片、冲洗方式到使用的镜头,甚至是老化的光源,你的风格都会随之改变。
如用数字传感器替换胶片,就去除了胶片工作流中的胶片、冲洗、转印步骤。取而代之的是,数字传感器会获取光线数据,并将其编码成一个数字文件,这其中涉及的变量与胶片中的一样多。
例如,取决于传感器制造商是谁,其色彩阵列(拜耳阵列或X-trans阵列或对称阵列)、色彩科学以及录制格式会对录制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一个公司的数字摄影机录制那件橙色夹克的RGB值可能是102,36,0,而另一家公司的则可能是127,64,02。用两款不同的摄影机拍摄原来那件闪亮亮的夹克的相同广告可能会拍出两种不同的色彩,这是因为其制造商可能针对不同的事物调整了他们的摄影机。
而这,也是应用LUT会产生问题的由来。
如果你想模拟胶片的整体风格,甚至是模拟某款特定胶片的风格,你需要对比你想要模拟的胶片以及其冲洗和转印方式来对你拍摄用的数字摄影机进行分析,这样色彩重现流程才能匹配。
这是你在那些神奇的“胶片LUT”中几乎从来不会见到的东西。这些“胶片LUT”会列出所有的胶片,但并没有针对每台摄影机进行校正。一款LUT宣称能打造Kodak 5219 500T胶片风格,但却并不知道你拍摄用的是何种摄影机,也不分析处理和转印方式,那么这款LUT在打造胶片风格过程中仅仅是重现了其中一步而已。
“如果你想模拟胶片的整体风格,甚至是模拟某款特定胶片的风格,你需要对你拍摄用的数字摄影机进行分析。”
一个更好的办法是投资购买优质比色卡,随后用你的数字摄影机和你想要分析的35mm胶片拍摄并列比对镜头(就和我们在示例项目中所做的那样,使用Blackmagic URSA 12k和Kodak 5219)。之后你就能针对这两台摄影机之间的特定转换打造LUT。在对两个镜头进行比较时,你可以使用达芬奇中的示波器和色彩点,它们将为你提供两种格式之间的准确匹配。
噪点 vs. 颗粒
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是颗粒(我们在胶片中能看到)vs.噪点(我们在数字摄影机能看到)。从表面看,噪点和颗粒非常相似——它们都呈现为由点组成的移动图案——但它们的表现方式却截然不同,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你着手重现胶片风格的方式。
数字摄影机信号中的噪点是增强传感器发出的微弱信号的结果,这就噪点往往在图像的阴影部分出现最多的原因。对于图像的中间调和明亮部分,数字信号基本是不会产生噪点的,但在你图像中的昏暗角落你会看到闪烁的点跳动的轮廓。
在胶片中,颗粒的表现有所不同,并且主要出现在中间调。阴影和高光部分往往都具有较少的噪点,这是因为胶片捕捉图像的方式——高光或阴影中激活的颗粒较少。如果你看到这张例图,在35mm 5219和Blackmagic 12K的并列对比设置拍摄的静帧中,你能轻松看到这种现象。在12K图像中,你会看到噪点聚在阴影附近,而胶片图像中的阴影相对中间调而言没有什么颗粒,中间调才会显现出颗粒。
如果你想在数字图像中重现这种效果,在达芬奇中操作相对较简单。在一个2个节点的段落中的第一个节点,用你的键控来只选中阴影,在这里应用噪点校正。在第二个节点中,再次使用你的HSL键控来只选中中间调,随后应用任意内置颗粒工具来给中间调添加一些纹理。这两个步骤可以根据你的个人喜欢做调整,或让你更接近你偏好的美感。
色彩通道
接下来我们就会遇到匹配胶片噪点分析的另一个棘手问题——色彩通道。对于数字传感器,你可能会有比如拜耳传感器的东西,它具有数量大致相同的红色和蓝色感光点,以及两倍的绿色感光点。随后该图像会进行解拜耳,从而创造出你可以使用的可视图像。这一系统相当稳定,并且在各个色彩通道上噪点通常是匹配的。
而胶片则不然。胶片的负片有好几层,其中蓝色感光层会先接收到光,因此它获得的光最多,产生的颗粒最少。绿色感光层第二个接收到光,获得的光更少,但光量依然足够获得干净的图像。最后接收到光的是红色感光层(青色层),这一层获得的光最少。光量越少意味着胶片要产生更大的颗粒才能对图像感光,这就意味着红色感光层的噪点最大。
对于一幅色彩平衡的图像来说,这通常不会造成什么问题。你依然能得到所有的色彩数据和清晰度,并且发现蓝色和绿色感光层中的颗粒营造出整体细腻的颗粒表现,但图像蕴含的充满噪点的红色层依然存在。
在图像被红色覆盖后,你就会注意到区别,红色层明显更柔和。看看来自经典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中的这张剧照(上图),其中红色被用作一种主题元素。即使是在某一帧内,你也可以看到图像中正常区域的锐利度和细节的增加,而在由汽车尾灯照亮的红色区域的柔和及细节缺失。
然而,当仅用一种单一色彩的光来给一个场景布光时,图像会变得异常引人注目。这是用的相同的胶片、冲洗、布光,使用的是Fiilex RGB和Skypanel灯组来给场景布光,做成尽可能纯净的单一色彩,并使用色度计评估光的色彩配置。你可以看到,纯蓝色层拥有所有的清晰的图像细节,而绿色层则开始显现更多噪点,而红色层则柔和得多。
正是这三层结合在一起才创造出了我们看到的全色彩、清晰的图像。当这几层感光层在屏幕上结合在一起时,蓝色感光层中的锐利细节使得整张图像中的色彩都更清晰。但当红色与胶片中的其他色彩通道没有结合在一起时无法拥有这种细节。这种现象甚至在比色卡中也能看见,在我们的软件中,纯红色方块看起来会比其他色彩的方块要更“明显”。如果要在数字采集图像中真正打造“胶片风格”,这是你必须要模拟的胶片特质之一。
在数字图像后期处理中这种操作会有些棘手,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只是想做模糊和锐化,你也可以通过点击“链”图标来解绑模糊和锐化工具中的红色、绿色和蓝色通道,进行简单粗暴版的处理,但模糊和锐化工具对于我们想要做的精细的工作来说有点太“钝”了。
正确做法的关键是要用一个并行节点将图像处理分成三个独立的色彩通道。在创建了包含作用于图像的三个独立节点的一个并行节点树后,将它们标记为红色、绿色和蓝色(我通常会将蓝色放在最上面,红色放最下面,模拟胶片的感光层)。要这么做就得要进入色彩混合器,设置成一个仅绿色节点、一个仅蓝色节点以及一个仅红色节点,并且确保将所有其他设置降到-2。现在,你就有了独立的红色、绿色及蓝色的色彩控制。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随意使用所有的模糊、锐化、噪点及颗粒工具来更接近真实的胶片风格了。你可以选择蓝色信号,应用一些噪点校正,再选择红色信号,用胶片颗粒工具来加入一些胶片颗粒。重新结合起来的图像应该会让你更接近于重现实际的胶片风格。
这种效果并不完美——这是目前为止模拟原始胶片风格最困难的一步——并且这需要你逐个镜头进行精细处理才能获得差强人意的效果,但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效果”面板中的所有工具,你能离真正再现类似胶片的风格更进一步。
总结
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胶片风格不仅仅在色彩。如果是的话,那LUT也能做到——而且其色彩转换还做得更好。但胶片绝不仅仅在于色彩。它有颗粒,这是不同的,颗粒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更接近你希望匹配的实际风格。
我们对图像研究得越多,需要解开的问题就越多。对于充满情怀的“胶片”一词就更是如此。与胶片有关的词,如“电影感”和“胶片感”,都带来了许多联想,而这些联想并不仅局限于色彩科学过程。
出处:Charles Haine | Frame.io
翻译:Katja | 盖雅翻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