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之子》幕后,Sony Pictures Classics
摄影师对镜头的选择是最谨慎但最具美学影响力的电影要素之一。镜头是大银幕上看不见的主角,是观看导演构想的方式,也是探索面对人物、事件以及最重要的故事时我们会产生何种情绪反应的方式。
和电影史上几乎只用一个镜头拍摄作品的巨匠(巴斯特·基顿,小津安二郎,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不同的是,当代电影人大多会用不同尺寸的镜头来拍摄。因此,只选用一个镜头的做法在其中自然会显得与众不同。有些人认为这纯粹是蛮干,另一些则认为这么做很有吸引力。
本文中,我将带你看看近年来几位导演最引人注目的单镜头选择。更具体地说,我们会选择三部风格非常不同的电影,从中了解镜头焦距对故事叙述的影响:柯南伯格的《大都会》、内梅斯的《索尔之子》和瓜达尼诺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1毫米:《大都会》(柯南伯格,2012)
摄影指导彼得·苏斯切斯基为《大都会》选择了21毫米镜头。这个决定是他和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商量后做出的。苏斯切斯基承认,他喜欢电影只用一个镜头所带来的严格约束性,这种约束性当然还要加上“豪华轿车”的有限空间——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这个空间里发生的。
改编自唐·德里罗2003年的中篇小说,《大都会》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巨富埃里克·帕克的暗黑恐怖故事。在接受《电影与数字时代》(The Film and Digital Times)采访时,苏斯切斯基承认:“我事先就知道,在许多方面,这将成为我拍过的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虽然该片作为电影改编并未引发评论家的兴趣,但它非常适合本文的主题,主要是因为本片选择的焦距导致镜头经常无法揭示故事的全貌。这部电影的主场景是辆庞大而笨拙的豪华轿车内部,帕克一直坐在车中进行他的可疑交易。这显然是个非常紧凑的空间,也对打光和拍摄构成了挑战。21毫米镜头给这部电影增加了前卫和独特的色彩,并以某种方式捕捉到了濒临崩溃的网络资本主义世界的时代精神,与小说的主题一致。
21毫米镜头有助于保持影片事件、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合理距离,十分疏离、冰冷和有隔膜感。它有助于重现一种记忆中的虚无感,或至少能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当下一刻是具有价值和欲望的独特时刻。
40毫米:《索尔之子》(拉斯洛·奈迈施,2015)
《索尔之子》由拉斯洛·奈迈施执导,马蒂亚斯·厄德力担任摄影指导,是部独树一帜且令人震悚的大屠杀题材电影。毫无疑问,正是影片特意选择的焦距和浅景深放大了这种恐怖。我们不得不以这个叫索尔的角色的角度目睹可怕的大屠杀事件,一切都近在眼前,但同时又脱身出来,保持着距离。
由盖佐·罗赫里格扮演的索尔是集中营特殊群体的一员,这群男性囚犯靠清除毒气室中的尸体来换取额外特权。
索尔的脸部经常被正面朝前置于景框中央,同时我们得以看到他身后发生的种种可怕事件,都处在镜头边缘,模糊、朦胧、飘渺——足以让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足以让人无法回避自己所看到的。正是这种镜头的选择,为长期以来大屠杀电影难以展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真实且直言不讳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影片还自带一种距离感,也许部分来自罗赫里格非常出色的表演,但毫无疑问也要归功于难以置信的浅焦距。这样选择的结果是,观众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呼应着索尔在生命最后几日对身边事件的疏离。
索尔专注于一系列客观而简单的目标——比如给年轻的毒气室幸存者一场得体的葬礼。在此,发自内心的、几乎触手可及的恐惧被隔离在一定距离之外。而我们在几乎带着对抗性的浅焦中,索尔那张空洞无表情的、同时充满愤怒和顺从的脸,引导我们走过他身边可怕的景象。这部电影真正说明了焦距对视觉叙事的重要性。镜头和景深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捕捉到了集中营里那种被浓缩的恐怖和愤怒。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瓜达尼诺,2017)
最后这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关于亲密关系、夏日和美丽意大利风景的成长电影。导演卢卡·瓜达尼诺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事实上是受到大卫·柯南伯格的启发——要求摄影指导萨永普·穆克迪普罗只用一种镜头来拍摄这部电影。为的是捕捉美丽的意大利风景,以及呈现出一段情感关系的亲密细节:它发生在漫长慵懒的夏季,张力强烈,改变了主角的人生。
单一镜头搭配自然光的拍法是导演和摄影的一致决定,但也给制作造成了一些挑战,尤其是拍摄过程中还遭遇了不寻常的恶劣天气。在柯达公司的一次采访中,穆克迪普罗解释说:“观察,是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试图观察每一个时刻。库克S4 35毫米离得够近,足以拍摄特写,也足够宽,可以将角色在周围环境的环绕下相互联系起来。因此,在这部影片中,35毫米镜头被证明是捕捉重要夏日成长故事(还有那场惊人的桃子戏……)的完美选择。(T)
作者:Niki Smith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