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频与运动表现

科普版块

人类的视觉系统能够在一秒钟内“独立识别”的静止影像为10至12帧的画面,也就是当摄影机以低于10至12帧每秒的速度拍摄后,以相同速度回放,人眼并不能将回放画面顺畅地连接起来,人眼此时看到画面中物体的运动是间断的、不连续的。

早期无声电影的放映速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每秒14至24帧之间,在20世纪20年代中晚期,无声电影的放映速度提高到每秒20至26帧之间。一般认为大于每秒15帧的活动画面就可以使运动连续起来,为了消除闪烁感,电影在放映时每幅画面被遮挡一次甚至两次。

当有声电影出现后,不同的放映速度会改变声音的音高,由于人耳对音高变化非常敏感,声音的回放速度必须与记录速度一致,迫使电影的放映速度必须统一起来。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每秒24帧的放映速度逐渐成为35毫米电影的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

按照目前的标准,电影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在放映时仍以每秒24幅画面的速度播放,但是闪烁48次。每秒24帧画面保证运动的连续性,每秒48次的闪烁速度保证闪烁感消除,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电影制作流程全数字化的发展,数字电影的高速度拍摄、处理以及放映成本逐渐降低,使得每秒48帧的拍摄及放映速度的普及成为可能,业界也掀起了一股48fps的高潮。

与24fps相比,48fps对运动的表现更加顺畅,可以明显地消除运动抖动。但是24fps是有近百年历史的标准,已经被验证为可行的、观众完全能够接受的速度,48fps是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由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拍摄的第一部48fps电影《霍比特人》( The Hobbit,2012)在试映时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有的观众对过于顺畅的运动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人认为它更像电视上的体育节目,这种感觉可能源于过于具体的细节。太“精确”的运动是否削弱了电影的画面、表演等其他重要因素呢?彼得·杰克逊认为观众需要时间来适应48fps。目前对48fps还有一定的争论,但是48fps已经成为未来电影技术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视频技术基础》

views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ng Shot

许多电影喜欢使用远景镜头开场,仿佛展看一个全新的图景,邀请观众进入画面中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gline

说到电影,“好莱坞”是普罗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代名词。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谁还没有个小小的“好莱坞梦”呢。圆梦第一步,“talk the talk”,至少在语言上要理解其中的“门道”。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p Sync

“lip synchronization”的缩写,直译嘴唇同步,即通过跟随已经录好的声音或画面中人物说话或唱歌的唇部运动进行嘴型匹配,达到音画同步,也就是大众所熟悉的“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