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利·库布里克1975年的史诗巨作《巴里·林登》虽在初次上映时遇冷,但在今天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影史伟大杰作之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构图精准有力的油画式摄影。这种摄影手法赋予了观众一种仿佛漫步艺术画廊的观感。
本文中,我将介绍库布里克及其团队营造这种观感的八大方法。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一个拥有清晰构想的导演可以如何利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来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巴里·林登之美》
1. 叙事

《美国摄影师》发表的一篇关于《巴里·林登》的文章曾提到:“库布里克选择了一本包含大量对话的小说,但他神奇地将其改编成了一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性的电影作品。”你只需看看本片中一系列镜头的静帧,就可以知道有多少故事情节和细节已被包含在画面中了。如画家一般,库布里克在单一画面内安排了要素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叙事内容。例如,上方这张图片,除了在背景和构图上使人联想到康斯泰布尔那类画家,也清晰地讲述了一个第三方暴力胁迫下的求爱故事。
2. 美术设计

制作本片时,库布里克强烈要求采用18世纪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层次丰富的华丽织物。他向服装设计师米莱娜·卡侬奈罗提了多位该历史时期的知名画家,以作为设计参考。“斯坦利想要华美的材料。”她在纪录片《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中回忆道,“正如他所说,华美的材料才能体现出经典画作中的美妙光线。”
3. 宽高比

围绕库布里克对本片宽高比的设置意图,有很多困惑和争议。原始底片显然是被硬遮成了1.6:1,本片的VHS和DVD版本都采用了这个比例,而在后来发行的蓝光版本中,画面被垂直裁剪为1.78:1。但2011年发现的一封库布里克写给电影放映员的信最终证明,1.66:1是他希望观众看这部电影的比例。
“《巴里·林登》是以1.66:1的宽高比拍摄的。请确保你的放映也是这一比例,或至少不要宽于1.75:1。”
1.66:1是欧洲部分地区的标准比例,但在英国和美国则不常见。它与黄金比率(1.6180:1)相去不远。一些艺术家认为,这个数学比例在美学上令人愉悦。有证据表明,或许出于其摄影师背景,库布里克通常不怎么喜欢宽画幅,但本片远未采取1.85和2.39这样的比例,而是选用了更接近于绘画的典型画面比例,很可能不是一种巧合。
(本帖中的大部分图片来自埃文·理查兹的电影摄影师索引。他是从1.78:1的蓝光影碟中抓取的这些静帧。上方这张图是1.66:1,但标出了1.78:1的边界。)
4. 构图

“我们布置的实际构图非常忠于同时期的绘画。”本片的摄影指导约翰·阿尔科特在接受《美国摄影师》采访时如是说。也许本片对古典艺术最明显的致敬,就是在广角镜头中保留了大量头部上方的空间。Art Adams有篇文章曾提到,把主体人物的头部置于画面顶部,在图像创作的历史上其实是相当新近的做法。很多传统艺术其实都会在这部分留出很大的空间,《巴里·林登》也是如此。(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