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Dylan Cole Studio
如果要做视觉特效,很可能得把文件发到另一个程序中(或者另一台设备上),当然现在很多简单的项目也可以直接在剪辑软件上做特效了。如果你使用剪辑软件做特效,可以忽略这一步,直接用调色使用的编解码器。
但是,对大多数项目而言,我们一般会把文件从剪辑软件发到特效软件上,做好了以后再发回给剪辑软件。不同的工作流程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项目会在剪辑锁定、调色完成后再把素材发给特效组,但如果时间紧张,有的项目可能会早一些发送素材。
如果你在Premiere Pro上剪辑,只在After Effects里用动态链接(Dynamic Link)做少量视觉特效,也可以跳过这一节。但是如果要做的特效比较多,动态链接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对于特效来说,所用的编解码器越高端越好(即比特率高)。相比剪辑、调色和最终输出,特效部分对于画面的要求特别高,因为视觉特效师需要足够多的细节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视觉特效一般会对画面做像素级分析。举个例子,做绿幕抠像的最终效果应该是角色边缘清晰干净。而很多粗糙的绿幕镜头中,角色的边缘是生硬或者模糊的。而画面压缩伪影对人眼来说是难以察觉的:比如4:2:2和4:2:0的色度子采样几乎不会对画面造成肉眼可见的影响。人眼主要看的是对比度,几乎不会注意位深。但是,绿幕抠像主要依赖对色彩值的分析。如果编解码器的4:2:0采样舍去了大部分颜色细节,色度键的效果就不会好。
而且,一份特效素材一般会经过多轮传送进行改动和审阅,这样会产生多次压缩,需要一个高端的编解码器才能保住画质。
高质量的编解码器用的通常是无损压缩,不过一般每个片段中特效镜头的长度大概就几秒钟,最终的文件不会很大,所以可以尽量用高端的编解码器。比如,我用4:4:4拍摄,就尽量在后续交给特效的过程中也用4:4:4的编解码器,退一步也可以用最优质的4:2:2编解码器(ProRes 422 HQ 或 DNxHQX)(T)
作者:David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