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以无声引导注意力
完全移除某些声音(或者将它们淡化到一场戏的背景中)能迫使观众集中注意力。这种对比会让戏中更重要的元素显得尤其突出。在波兰剧情片《修女艾达》(2013)中,镜头安静地对着一个坐在浴缸里的女人。这是她生命中倒数第二个时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她生命真正的最后时刻,响起的则是古典乐。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中,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角色在法庭上发表了一番“人人生而平等”的演讲,这场戏的分量既来自于演员优秀的表演,也来自于影片并没有为吸引观众注意力而加入煽情的配乐。
对比
影片的基调常常决定了是否应该加入声音元素(尤其是配乐)。如果剧情是鼓励人们为自由而战(《勇敢的心》)或为独立而战(《独立日》)的激越演讲,通常就需要配上动人的音乐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效果。音乐会告诉观众如何去感受,表明演讲的哪些部分更为重要,因为音量和强度常与情绪表达有直接关联。
我们用法庭演讲戏来和大场面的人潮声浪作一下对比。在法庭这样的场景中,选择保持无声可以衬托出那些身处正式场合的人的言语、行为和反应,从而使观众体会到气氛之严肃。
上方视频中,汤姆·克鲁斯和杰克·尼科尔森在《好人寥寥》(1992)中的对话开始于冷静的质问,随后逐渐升级为争吵,其间的停顿仅来自于法官视图维持秩序的失败尝试以及两人说话时的自然停顿。当然,镜头的聚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影片在此运用的无声处理使法庭上的其他人都好像消失了一般,而观众们则都在等待交锋的二人有一方败下阵来。
3. 无声作为一种整体存在
对于像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和让-吕克·戈达尔这样的作者型导演来说,无声和声音本身时常成为叙事中的角色。它们既是声音元素,又是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的代表。无声可以是一种威胁,也可以是一种安慰。无声可以代表上帝,也可以代表虚无。个中要旨在于:针对更宏大的主题或理念,无声可以是一种更主观、更灵活的表达方式。(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