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运用技巧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影视制作

关于色彩、明度和对比度

颜色的运用技巧有没有生物学基础?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不知道对不对。

仅仅知道颜色怎么搭配我是不满足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搭配。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我在调色界妥妥地是一个业余玩家(我不是色彩科学专家),但还是希望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以防各位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探索就是新知识的开端,所以这些思考应该能帮助我,也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对色彩获得更深一步的了解。

原色

上面这张图是人眼视锥细胞的光谱响应图表,其中S锥细胞响应蓝色刺激,M响应绿色刺激,L响应红光刺激。

在加色法里面,三原色是红、蓝、绿。一般来说,原色就是一系列可以混合出其他任何颜色的基本色。在上面这一张图中,每一条曲线的顶点就代表着一种原色。

而“加色法”,就是将在黑色的基础上混合不同颜色,颜色会变得更加明亮,而如果将三种原色等量混合就会得到白色,而光的混色原理就是这样的。

好几年前我给MTV电视台拍东西,一个年轻的制片让我把背景的色调加得更加饱和一点,让我“再加几盏灯,用些深一点的色纸”。我告诉他:“这没用的,光的颜色不是这么混的。”

“你就照我说的做吧,时间不多啦,我实在没时间跟你争这个。”好吧…于是我照做了,结果背景看起来却更亮了。最后这个制片让步了,我把很多灯都撤掉了,用了几面大黑旗,把环境光挡掉,背景的颜色看上去才纯一点。

这才是光的混合机制——只要你加了新的灯光上去,无论用多重的色纸,都只会使照射目标更亮。

减色法就不一样了:在减色法里面将三个原色等量混合的结果就是黑色。水彩画就是减色法的最佳例子,在画面上施加不同颜色的颜料,这些颜料就会留下自身颜色的光,把其余的光都吸收掉。在减色法里面混合颜色,总会让颜色变得更深。

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黄、品红和青色。再对比上面的曲线图,我突然发现减色法三原色可以这么描述:

黄:红加绿

品红:完全抽离绿色

青:蓝加绿

品红减色法系统里面可以简单通过红加蓝来制造,但是在光线里面你只能通过完全抽掉绿色来获取品红。

例如,把变色LED灯的恒流控制调到负值其实就是在把绿灯关掉而已。减绿色纸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色纸把绿色的光滤掉了,同时让其它光线都通过。

有趣的是加色法适用于光线照射(投影仪、LED或显示器等光源以及交通灯等等),但我们看东西的方式用的却是减色法。在人们使用电力之前,减色法几乎定义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而在这个阶段中,绿色几乎是所有注意力的重心。但这也对,毕竟人眼对绿色是最敏感的。

上面说得这几点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这些冷知识都蛮有趣的。

最亮的颜色是什么?黄色。

再看看上面的图表就知道为什么了,L和M视锥细胞的波长相应曲线重叠范围十分大。学界还有一个理论认为L视锥细胞其实是M视锥细胞变异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能看见红色其实只是进化史上的一个小意外,但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和M视锥细胞会如此地接近。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Rec 709的明度分量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红 = 0.2126

绿 = 0.7152

蓝 = 0.0722

也就是说,色彩通道的权重是这么组成的:

红色权重21%

绿色权重71%

蓝色权重7%

另外,视频以Y’CbCr进行编码的时候,亮度通道(Y’)就是以这样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因为这才符合人眼对明度的感知。

致学究派:“Y”亮度,“Y’”(注意这个Y后面加了一撇)是伽玛校正后的亮度。“Cb”指的是颜色在黄和蓝之间的位置,“Cr”是红和绿之间的位置。由于人眼无法看见偏黄的蓝或者偏蓝的黄,这就说明这两种颜色是互斥的,红色和绿色也是互斥的。

这很方便于色彩和亮度的分别编码,也有利于进行色度采样。而且我听说Y’CbCr的采样比RGB要好很多。

那你可能会问“那这和黄色最亮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吗?”耐心听我往下讲。

由于绿色和红色构成了绝大部分的明度感受,所以红和绿组成的黄色应该是我们能看到最亮的颜色了。那么如果红色构成了21%的明度感受,绿色构成了71%,这两种颜色加起来就构成了人眼92%的明度感受,那在所有饱和色里面应该没什么颜色能够比黄色更亮了。

另外蓝色只有7%,所以饱和的蓝色看起来总是暗暗的。

这些知识有用吗?当然有用,而且室内设计师们早就知道这些知识点的实际用处了,那就是:

视觉上,暖色往前进,冷色往后退。

Warm colors advance, cool colors recede.

好莱坞大片那种典型的调色风格出场率极高而且人尽皆知,而且都快变成一种画面标志了,可问题是这种调色确实就是行之有效的

如果现在我们穿越到几千甚至几万年前,就会明白我们所看到东西基本上都是以色调做前景和背景区分的:肤色(也就是暖色)一般是景象的前景,而天空(冷色)一般是景象的背景。

暖色

之所以人眼对肤色如此之敏感,是因为肤色正是由红色和绿色混合而成的,而人眼的大部分明度感受正是由红和绿两种颜色所组成的。

记得第一次使用Arri Alexa在低光照环境下拍摄时,我一直拿着测光表测我的监视器,因为测光表显示画面上的脸应该更暗。Arri摄影机貌似是模拟了胶片的减色法模型,也就是最饱和的颜色亮度是最低的,所以相机就自动把颜色的饱和度一直增加到在明度接近中性灰位置。但画面颜色看起来并不会过度饱和,因为在减色法里面颜色不会又饱和又明亮,因为在减色法里面颜色明度一旦超过中性灰,就只会变得更亮而不会更纯。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Sony LC709 Type A LUT感觉送像是欠曝了一样。好几年前索尼公司让我在CineGear展会上讲讲他们的F55和Cine-EI,观众一直在抱怨正常曝光看起来还是太暗。但无论是在亮度波形还是测光表上看,亮度都是完全适中的。我怀疑是他们把中间调的饱和度给调低了,所以画面上人脸看起来都黑黑的。

正因为肤色由红和绿这两个对我们明度刺激最大的颜色所组成,所以一点点改变就让我们觉得差别很大。

之前我有参与过一些黑白短片的制作,我不是这些项目的DP。那些项目的DP就像正常负片一样对场景进行曝光。但是出来的素材里肤色都灰蒙蒙的。那时我才发现,在老的黑白电影里面肤色的亮度总要比在彩色电影里更高,至少高一个档,因为在缺少色彩信息的情况下,肤色其实是浅灰色的,所以需要提高肤色区域的亮度来让画面里的人看起来有生气。

在《生活多美好》在这个画面里,给Donna Reed 和Jimmy Stewart打的光要比其他演员的亮一些,这样就可以突出他们。而Jimmy Stewart右边的老妇则是正常的光线,这个灰度才是肤色正常的灰度。

冷色

蓝天其实一直都在,所以我们对蓝色不敏感其实很合理。而且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确实也没有哪里的蓝色如此地无处不在。而且你会发现自然界中,蓝色的食物也很少。(《瓦格纳颜色反应报告》中指出,让食物看起来不可口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给它打蓝色的光)。在自然界中,我们最常看到的蓝色就是天空,因而蓝色总是在远处,在所有事物的后方,而且总是很明亮。

冷暖对比

所以我们退回远古,变成了狩猎者或者采集者,我们就会十分习惯于看到皮肤色调一类的颜色在近处,而蓝天在远处。

皮肤色调之所以看起来这么明亮是因为它是由两种对眼睛刺激最大的颜色,而我们最不敏感的蓝色则总是在远处。

所以在室内设计的圈子里才有“暖色往前进,冷色往后退”这样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放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也是十分合理的。

所以当调色师把肤色调暖把其它事物调冷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利用人类天生的色彩反应区分开前景和背景继而确保画面空间感。另外还记得上面所说的黄蓝互斥吧?所以这也是我们天生的色彩对比效应。

绿色,最理想的提亮色

有对比Rec709Rec2020/2100这两个色域的人都知道,绿色的提升幅度比其他颜色的都大。

上文说过,绿色组成了71%的明度感受。而且他是我们眼睛能看到最饱和的颜色。我之前就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

但假如你有在丛林里拍摄的经验,你就会知道丛林里面的画面其实十分昏暗,而且植被越茂密,光线越昏暗。植物普遍是绿色其实也是有生物学上的原因的——绿色可以吸收大量的蓝光/紫外线和红光/红外线,绿色光线则被反射掉。所以这些树叶基本上就是一个个光线能量吸收器,根本不会给你的相机或胶卷留很多光线。

这可能就是我们对绿色敏感的原因吧,想想看在丛林里面,头上就藏着猎食者,能或不能更清晰地看到这片绿色里面的风吹草动,就是成功逃生和被猎食者捕杀的差别。在《视觉与艺术:视觉的生物学》(本书暂未有汉译版本,书名为译者暂译,原名Vision and Art: The Biology of Seeing,原作者强烈推荐此书)中,作者指出我们对动作的察觉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明度的变化,也就说明了绿色为什么会占明度感受这么大比重。

从艺术角度上来讲,绿色用起来其实有点复杂。它的加入能够吸引注意力,它的抽离也能够吸引注意力:

例如过于过绿的光线(打在脸上会发黄)以及不够绿的光线(发紫发红)看起来都很让人不舒服。

绿色加进任何颜色里面都会让那个颜色变得更明亮,而且最受人喜爱的几种颜色里面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绿色。另外在真实视觉里面你很少能见到纯蓝色或者纯红色,自然界中的蓝色总是或多或少地掺杂一些绿色而看起来比较明亮一些,然而很多人都会以为那就是纯蓝色;大自然的红色里面也常常会带有微量绿色而看起来微微发橙,而且也更明亮一点,这些颜色感觉起来比纯红色更鲜活,虽然有一点绿色,但还是落在红色的范畴里面。

蓝色,最棒的饱和度降低剂

有一次我用一台佳能在拍金门大桥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让草看起来绿一点,或者让金门大桥看起来有着它本身恰当的橙色,但这两件事不可以同时做。通常佳能都会把红色往橙色上推,很明显这是为了美化皮肤(皮肤上的痕迹通常偏红,例如痘痘这类的东西),这就把金门大桥的颜色改得有点过,红色看起来过于橙。

如果用那个让大桥显出恰当颜色的算法,就会让前景的草地看起来很绿,绿到让人分神然后。后来我才发现,佳能原本的算法,也就是那个将红色往橙色推的算法,同时也将绿色往蓝色推了,这让草的颜色没有那么明亮从而让画面中的人物更加突出。一个能够正确表达大桥的颜色却又让草过于鲜艳过于抢戏,牺牲了整个画面;另一个让大桥的颜色产生误差,但同时让草没有那么让人注目,将注意力退换给画面中的人物。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完美的色彩从技术层面上讲有时候或许就是有偏差的:在制造这台相机的时候,肯定有工程师意识到明亮的绿色肯定会抢过肤色,所以就相应地做了些调整。我唯一的不满其实只是大桥和草地的颜色不能同时做出调整,确保我对两者都能满意。相机内置的算法是做不到这件事的,然而我也没时间去慢慢手动作出调整。

在任意颜色中掺入蓝色都能够降低明度,因为蓝色只占我们明度感受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这常常也能够有效地减低颜色的饱和度。

因此绿幕才越来越受欢迎。大多情况下,绿幕比起其他光线都要亮眼。同时,在绿幕前的物体都会和背景产生巨大的视觉反差,对于画定遮罩来说真的很有帮助。

Art Adams原文地址:http://suo.im/1pZAz6

views
影视制作
DP海伦娜·卢瓦尔特谈《奇美拉》

〖更新至1-2〗意大利北部乡村的冬夏两季截然不同,在此拍摄《奇美拉》(La Chimera)便面临着某些挑战。摄影指导(DP)海伦娜·卢瓦尔特(Hélène Louvart,AFC)分享了自己在《奇美拉》故事景观中用各种技巧唤起了荒凉但又乐观的影调。

影视制作
虚拟制作教育与培训:案例学习

〖更新至1-5〗目前,虚拟制作的使用正快速增长。以前,虚拟制作仅用于在虚拟布景中拍摄的项目,现在,它还被用于拍摄一些没有LED墙的项目,目的是在拍摄前查明和解决问题。

影视制作
Offset调色谈|色彩管理

〖更新至19-31〗色彩管理管线在现代后期制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些管线仍然给许多人带来了很多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