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仅根据看到的图像判断摄影机性能(二)

影视制作

《超人:钢铁之躯》的调色由于其不饱和的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一些视频评论过分强调了这一点以达到喜剧效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看一下显示设备上任何常见视频格式的原始传感器数据,摄影机实际拍摄的东西非常暗,反差很大,且非常绿。而它录制的东西则非常平淡,非常灰。而我们实际监看时可能又是其另一种感觉。即使这些想法是基于“监视器接收的是以某种方式格式化的信号”,我们正在讨论的数据则是另一种方式格式化的。摄影机实际上不是在生成深绿色图像或灰色图像,它生成的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个709监视器上会看到的数据。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你能够以某种方式从SDI线上获得数据,并具有“正常化”的价值,那么给监视器加个LUT使深绿原始图像(大致)正常化是可行的。这其实和我们期望看到什么有关。

当然,多数电影摄影机的实际应用程序不会做这种奇怪的事情,但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对噪点、灵敏度、显示设备的亮度和动态范围做出决定之前,摄影机实际上看到的甚至不是真正的图像。每当我们查看摄影机输出的时候,这些因素很多都已被有自己想法的什么人决定了。那么,在NAB这样的场合闲逛,看着监视器,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的做法还行得通吗?我们能不能假设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符合某种高于一切的事实:我们能不能假设这就是图像真实的样子,无论之后我们做了什么?

出自《毒品网络》的一张截图,非常蓝。大胆的色彩处理可能掩埋了更精细的摄影机和胶卷特质

差不多是这样。如果厂商在展览上展示自己的产品,或者向媒体宣传它,我们应当假设产品经过正确设置,且我们看到的是对产品性能的合理展示。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厂商选择这种配置不是为了过度压黑、裁切高光、把红色变紫等等。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最常被展示的默认配置至少能显示出产品的极限和最大值。(T)

为何不能仅根据看到的图像判断摄影机性能(一)

为何不能仅根据看到的图像判断摄影机性能(完)

views
影视制作
用数字调色:何时使用色彩示波器(以及何时不使用)

〖更新至3-9〗色彩示波器能帮助你评估图像的客观元素——例如亮度、色彩饱和度——从而帮助你更快地做出主观创意决策。

影视制作
如何以Reeltime Pro搭建一套视频回放系统

导演需要低延迟实时信号,而剧本部门可能对元数据覆盖更感兴趣,场记要求合成视图,而服化道那边想无线视频串流到他们的移动设备。

影视制作
用有限设备做偏僻外景的日戏/夜戏布光

即使你拥有了能想象到的所有资源——起重机、大柔光框、大反光框或负补光框,都无法阻止太阳的运动,也无法控制云层何时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