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显示器CRT显示器
阴极射线管(CR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显示器件,其发展历史超过100年。1897年,CRT被用于一台示波器中首次与世人见面。1907年罗辛利用CRT接收器设计出机械式扫描仪,1929年俄裔美国科学家佐尔金佐里金发展电子扫描的映像真空管,再到1949年第一台荫罩式彩电问世。100多年来,以CRT为核心部件的显示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于CRT显示器形体笨重、功耗高以及电磁辐射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后来居上的LCD等新型平板显示器的严峻挑战,目前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二代显示器LCD、PDP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LCD)和等离子显示器(PDP)都是继CRT后的第二代显示器。由于PDP相对于LCD具有功耗大、光效低、成本高的缺点,逐渐被LCD淘汰出局。而LCD具有轻薄、高分辨率、省电、无辐射、便于携带等优点,是现今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显示器,占据平板显示市场份额的80%以上,产品范围覆盖整个应用领域,成为平板显示器的主流。
回顾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是艰辛曲折的。1968年,第一台基于动态散射效应的液晶显示器诞生。1985年液晶显示器产业开始商业化。1986年开始,进入液晶显示器的早期发展阶段,主要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LCD产业进入到高速发展期,但存在响应时间较长、色彩还原不够真实、可视角度小等缺点。2001年以后,LCD技术开始走向成熟发展之路,2003年LCD成本大幅下降,响应时间有效缩短,扩展了LCD的应用。从2004年开始,LCD取代CRT显示器成为平板显示器的主流。
第三代显示器OLED显示器
尽管液晶显示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成熟,已经从小屏到大屏逐步占领了所有显示设备领域。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OLED显示器具有自发光、亮度高、发光效率高、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温度特性好、低电压直流驱动、低功耗、可视角宽、轻薄、可卷曲折叠、便于携带、可实现柔性显示等特点,比LCD显示器的性能更优越,已在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视等产品中逐渐看到了OLED屏幕的身影,在新一代显示中崭露头角。
2011年,韩国LG公司率先开发出55in的 AMOLED(Active Matrix 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电视显示屏,并于次年率先投入量产。2013年年初,LG公司和三星公司相继推出了OLED电视产品,并于当年9月在中国上市。在2014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包括创维、TCL、长虹、海尔、康佳等在内的国产品牌均展示了各自的OLED产品,标志着OLED开始走向大尺寸应用。
*摘自《数字电视原理》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