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renewed vision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用高位深导出呢?
如果你要以任何形式改动画面(比如调色、用LUT、做特效),就应该用更高的位深导出画面。这个过程和“转码”不同。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些图:
图片来源:frame.io
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有10支蜡笔,画了三个格子,颜色分别是红色、橘色和黄色。
用这10支蜡笔在另一张纸上抄画出这三个格子当然没问题。但万一你在调色的时候把画面的颜色调暗了一些呢?
图片来源:frame.io
现在就有三种新颜色了。你的10支蜡笔颜色不够了,怎么办?就需要引入新的颜色。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不过无论是10支蜡笔还是255支蜡笔,逻辑都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们做的是调色,就应该考虑在导出的时候增加位深,如果源素材是8比特就更要如此了。
LUT本质上是调色预设,所以用LUT也需要增加位深。
如果你在用中间格式工作流转码的时候使用LUT,就需要导出到位深更高的编解码格式。
如果你在转码的时候用LUT是为了在代理工作流中做离线剪辑,那么用8比特够了,毕竟这些文件只是暂时的。
在做完特效等画面处理工作后,也应该把素材导出到位深更高的格式。
举个例子。假设你把这三个格子做了模糊处理,那么格子的颜色就从3个变成了300个。虽然做的不是调色,但用模糊效果也会给画面增加很多新颜色。
图片来源:frame.io
给画面加抖动效果也会给素材增加额外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改变位深的时候用抖动效果。抖动效果并不会改善画质,而且在转码的时候做抖动并不比在渲染的时候做抖动好,所以不如把抖动效果放在渲染的时候做,反倒更轻松。
从低位深转到高位深的背后还有一个历史原因,不过它和当今技术的关联性已经不强了。以前,如果加载位深更高的素材,一些剪辑软件也会用位深更高的模式工作,即素材本身会让软件渲染出更高的位深。现在所有的剪辑软件都能用高位深渲染,不过它不是素材决定的,而是用户设置决定的。
转码到高位深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编解码器的其他性能好,即不是为了高位深而选择这个编解码器。比如为了加快剪辑速度把h.264的素材转码到ProRes,而不是为了改善画质而这样做。(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