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和蓝:《原钻》和《星战》的调色(上)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A24

《原钻》和《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两部电影都使用了数字方法对胶片效果进行调色。覆盖《原钻》的蓝色色调非常明显,甚至画面的暗部还有蓝点和颗粒。胶片的黑色自带蓝色调,这种风格又进一步被胶片摄影和调色放大。可以说,这是一种极端“胶片感”的风格,让人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成本电影。但作为2019年的电影,《原钻》的这种选择耐人寻味。

在胶片时代,调色相当于调光,通过改变赛璐珞的印光过程做镜头的颜色匹配,形成某种风格。到了数字时代后,调色就更加灵活,调色师能把电影颜色推到新高度,创造了颜色的新可能。

现在,多数用胶片拍摄的电影都是用数字方法进行调色的。第一眼看《原钻》时,很可能误以为它是用16mm胶片拍摄的,因为镜头中充斥着很明显的颗粒感。但其实这部影片主要用35mm拍摄,故意让素材欠曝,在冲洗的时候再使其变亮。

这样就形成了高对比度的饱和效果,增加颗粒感,让电影很有胶片的感觉。

而且电影中的黑色也沾染了蓝色,甚至还带着蓝色噪点。这种效果的形成有处理方法的原因,也有创意的成分。如果让胶片欠曝,再用数字方法处理颜色,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不过它也正符合整个电影的蓝色调风格。总之《原钻》的风格带着非常显眼的胶片感,甚至会刺激观众的感官。

可能由于胶片摄影机的重量和预算,电影不完全是用35mm胶片拍的。它的一部分用数字拍摄,这对镜头匹配是一种挑战,需要使用模板来模仿电影风格。这样模仿胶片的数字处理过程被“插入”色彩处理过程中,但它本身不包含贯穿整部电影的“蓝调黑”。所以这种黑色可能是故意加上的。这种冷调蓝是数字时代的产物 ,不过也有胶卷和打光的原因。虽然这个风格是根据胶卷的物理属性设计的,不过它更像一种“胶片美学”,超越了80年代的胶片电影,用数字手段达成了35mm胶卷本身不能达成的效果。(T)


黑和蓝:《原钻》和《星战》的调色(下)

views
影视制作
七年磨一剑:主创揭秘《粗野派》制作幕后

〖更新至7-8〗布拉迪·科贝特(Brady Corbet),他曾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电影人,目前是极具野心的“美国电影救世主”这一头衔的有力竞争者。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7-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1-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