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明暗对比·《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在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接近尾声时,导演开始在黑色电影中使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打光。这批德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明暗对比打光可以在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中找到。请看这张电影剧照的视觉深度:
电影中的明暗对比•《M就是凶手》
这张来自《M就是凶手》的剧照可能有点曝光过度,但很明显,这是有目的的光影并置。明暗对比法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仍然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上最伟大的好莱坞电影为例:
电影《公民凯恩》中的明暗对比
奥逊·威尔斯的电影巨作《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先驱。为此,我们必须赞扬威尔斯和伟大的摄影师格雷戈·托兰德。不过,明暗对比在《公民凯恩》中并非随处可见——这种特点在冷硬派侦探电影中最常见,比如约翰·休斯顿的《马耳他之鹰》。
电影中的明暗对比·《马耳他之鹰》
明暗对比打光是五、六十年代黑色电影的象征,甚至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主要风格特征。
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是一部以昏暗打光著称的电影,通常只照亮一个角色的半张脸,这是明暗对比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这种技巧遮住了角色的一部分,它通常被用来制造悬念,在惊悚片或恐怖片中很常见。当然,《教父》不是一部典型的惊悚/恐怖电影,但它仍运用了明暗对比来制造悬念。
这里有一个更新近的实例:《007大战皇家赌场》。它的标志性开幕场景即是最好的例子。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暗对比技术仍然和如今的电影制作息息相关。(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