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低对比度”风格(上)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21 Laps Entertainment

如果说调色界有什么非常火的风格,“低对比度”风格肯定榜上有名。它的特点是色调值范围比较狭窄,不会达到纯黑或纯白。

在我刚入调色行业的时候,压黑和高亮还是调色师必备武器,不过“低对比度”风格可和它完全不同。

那为何大家会逐渐青睐这种低对比度的效果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数字摄影机会用log格式录制文件,这个格式给调色带来更多自由度,但也让原始图像的对比度和饱和度看起来比较低。在拍摄和后期过程中,电影人很长时间都接触这种log画面,到调色阶段,很多电影人会被log画面影响。所以把“低对比度”风格称为“log”风格。

图片来源:cullen kelly

还有一种说法是,电影人普遍追求一种胶片感,这种追求随着胶片拍摄的衰落愈发强烈。市面上有很多滤镜、插件、LUT等等模仿胶片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共同点都是追求黑色的提升,最终的对比度就降低了。虽然这个行为和胶片负片的原理不同,但在很多人脑中,这种画面风格可以称为胶片风。

以上内容有它的道理,不过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低对比度风格,不是因为想纯粹追求低对比,更多的是想营造深度。

如果要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拓宽“视觉对比度”的概念。我们刚刚讲的对比度只是暗部和高光之间的范围。控制这个范围是调色师在控制对比度时的基础操作,但调整这个范围也最可能招致麻烦。

基本所有的调色工具中,控制暗部(lift)和控制高光(gain)的工具影响画面范围很大,随着色轮的转动,临近色调会“粘”在一起。

这样的色调变化会给画面增加一种立体感和深度,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画面会失去生机,看起来被过度调色。举个例子:我在调色的时候,理论上在黑和白之间有1024个色阶,但过多压缩这个范围到最后只产生两个颜色——纯黑和纯白,而且不需要把画面做那么极端你都能感觉到色调的丢失。(T)


作者:cullen kelly


相关阅读

拆解“低对比度”风格(下)

views
影视制作
用有限设备做偏僻外景的日戏/夜戏布光

即使你拥有了能想象到的所有资源——起重机、大柔光框、大反光框或负补光框,都无法阻止太阳的运动,也无法控制云层何时飘过。

影视制作
用数字调色:何时使用色彩示波器(以及何时不使用)

〖更新至2-9〗色彩示波器能帮助你评估图像的客观元素——例如亮度、色彩饱和度——从而帮助你更快地做出主观创意决策。

影视制作
如何以Reeltime Pro搭建一套视频回放系统

〖更新至5-6〗导演需要低延迟实时信号,而剧本部门可能对元数据覆盖更感兴趣,场记要求合成视图,而服化道那边想无线视频串流到他们的移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