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Karl Stelter
做电影不简单,对于缺少资源和资金的独立电影人来说更是困难。但总有一群人怀抱着对电影的热爱,不负梦想,坚持前行。在洛杉矶奋斗的独立电影人Karl Stelter就是其中的一员,下面让我们走近他的故事。
当我搬到洛杉矶时,我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做一部长片。那时,23岁的我刚刚毕业,拿着经济学毕业文凭,对电影一无所知,在行业内也没有认识的人。但我铁了心要做电影,还想了一个非常中二的口号:敢于做梦,否则你只是在睡觉。别笑,那时我才23岁。
现在,9年已经过去,我才发布了我的第一部短片《The Long Goodbye》。
回望过去,如果以我当初一年内拍一部长片的标准衡量,现在的确与目标相去甚远。如果9年前你告诉我,9年后我才发布了一部短片,我可能不信,甚至可能被打击到,然后告别“影坛”。但现在,经历整个过程的我,对这样的成果非常自豪。
下面,我将分享从零开始做电影的经验,分享这项事业如何让我在洛杉矶活得那么好。我还会讲到如何筹钱拍电影、如何吸引拍摄团队。我还会分享自己如何与常规电影节背道而驰,另起炉灶,吸引观众去看我专属的电影首映式。
我大学毕业后找了全职的办公室工作,花一年半攒了25000美元,还没有完全从大学时期确诊的抑郁症中完全康复。从这里出发,我开始了电影事业,靠它营生,居然还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调研”,每天下班回家到睡觉前,就开始调查与做电影有关的一切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我确认了一件事:我想做电影不是一时脑热。它成为我那些年的支柱,给了我触碰梦想生活的机会。
首先我做了个表,列出了每月的开销,房租、电话费、油费等等都算在内,甚至还去洛杉矶各个商店看了物价。然后得出结论,如果我勤俭节约,攒下的钱够我活两年,也就是一个月花1000美元。这期间我不会做兼职,不会去当服务生,而是把这两年全部投入做电影的尝试。我把整个计划和父母全说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样我就知道,就算我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我还有退路。这样的爱让我能够去勇敢冒险,它对我的意义重大,难以用言语描述。
接着我买了一个佳能7D,然后开干。开始前两年,我的走向和计划差不多,靠着我的佳能7D,几乎拍遍了所有能拍的东西(免费),每两周花费80美元买吃的,一般不去外面吃饭。有句很有名的话,“只要你的作品够好,就会得到关注和资金。”——瞎扯。你的作品得到认同,是因为你有推销它的商业头脑。刚开始我忘了对于新电影人来说,拍电影重要的是关系。因为就算我严格控制花销,两年后钱还是会花完。所以我的思考逻辑变了。
所以我的目标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拍叙事长片,而是开始为打出自己的口碑而接工作。无论是短片还是照片,只要能让我手中的摄影设备赚到钱,我就会做,这样我就能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触觉,找到自己想表达的艺术内核。
因为在这个阶段,我还只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摄影师,还不是导演。由于抑郁症,我的交际能力明显退化,但我一直在慢慢找回人际交往的感觉。后来,我发现自己拍婚纱特别好,而且还有钱赚,所以后来3年,我着手耕耘自己的婚纱业务,渐渐懂得如何在压力下拍摄、如何与客户交流、推销自己。
在2016年,也就是搬到洛杉矶六年后,那时我已经可以靠婚纱拍摄和拍公司宣传片养活自己。但是整天忙于奔波,已经抽不出身去做其他事了,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所以我做了个大调整,从此一切改变。
我决定每天早起写剧本。我对写剧本做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决定每天早上完成一个唯一的目标:写90分钟。只要90分钟结束,不管写了多少,都算大功告成。写作是一个长期工作,我朋友说过:“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浪费时间这回事。谁管你稿子是10年前写的还是几个月前写的?这样的积累从来不会离你而去。”而这样的写作让我真正入了短片的门,《The Long Goodbye》由此诞生。
在讲我转型当导演前,还要插一句。之前不是说过我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嘛?是真的很差。长期以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说话。甚至严重到我需要在纸上写下各种聊天话题,每天带着它。所以,后来我怎么去导演的呢?我为何选了一个如此需要沟通、合作和互动的工作?
(T)
作者:Karl Stelter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