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这个片段里面,主角带着房间里面遗落的宝丽来相片回到旅馆房间的位置,他们发现居然能透过照片的画面看到房间在消失前的样子。
其实这部迷你剧的拍摄手法没什么电影感,但上面那一幕却让我鸡皮疙瘩直起。随着剧情发展,房间的原貌被一点点揭开,而观众只能通过一张皱巴巴的宝丽来照片窥见它,这使他们更加受到吸引,也让剧情更容易让人接受。正是把画面放进一个“框”里的做法,使得我们更能投入其中。而在上面这个片段里面,画面中套着另一个画面,让人欲罢不能。
对我来说,让东西变得有“电影感”的整个过程,其中一步就是变换,就是将现实的东西拍成虚幻的图像,将观众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把他们带进你的故事和强烈的个人视角里面。
但现在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就是通过纪录片手法来讲述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这种流行趋势在广告、电影和电视制作中都存在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本人也拍过不少这样的东西,但我希望整个市场能够尽快回归到精细的画面表现上去。因为长久以来,虚幻的场景都比平实的场景更能触动观众,这种纪录片风格拍起来虽说是又快又简单,但我觉得它正在一点点地失去魅力。即使从画面提炼手法来讲,观众们也越来越觉得它太过平实甚至有点无趣。观众们,尤其是年轻观众渴望看到的画面是要让人有所触动的那种,反而不一定要有多真实。
这就是Hipstamatic和Instagram出现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最近我拍商业广告都在用那些有50年到80年历史的古董镜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捕捉到的画面越来越清晰,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在追求让画面有更强烈的个性(当人们说“个性”的时候,我的理解就是“强烈的个人视角”)。
而电影本身就是虚幻的——你看到故事的同时也看到了画面上的颗粒以及画幅边缘的模糊感。这种对边缘的处理也增强了电影的非真实感。不过,现代数字影像的画面已经非常清晰精细。这样的画面有时是值得追求的,有时则应该加以处理,转而让你的风格更清晰,让观众看到那些本来看不到的元素。观众在通过画面去观看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带有导演主观视角的故事,而不是他们每天正在经历的平庸现实。这意味着,在视觉上虚幻起来,反而能够使故事本身感觉更加真实。(T)
来源:ProVideoCoalition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