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电影感”(四)

定义“电影感”
影视制作

拍完了楼梯间的“鬼故事”之后,我跑去拍庄园大宅,想用画面体现出这座大房子在刚建好的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我想探索一下人们是怎么利用画面的抽象感,让当下拍到的影像体现出年代感的。下面我会接着放一些那天拍到的照片,然后用三个视频来说明“电影感”的其中一个方面。

这样一张照片可以很有趣,但现在你看到的版本太过平实。只要微调一下就可以让它变得很特别:

加些年代感,整个看起来就会很不一样。

这样调一调照片就有了故事,你可以通过画面的细节(画面的边框、将观众视线推向石像的窗格,画面丰富的层次感)以及抽象元素(参差的画面边缘、边缘上的锈黄相纸效果以及画面的颗粒感)体会到画面所透出的故事。加上一些抽象元素,拥抱过去不甚完美的摄影技术给画面带来的残缺感,一张平庸无聊的照片就变成了一张耐人寻味的历史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走近大宅前门的时候拍的,大宅看着挺悦目,但就是有点乏味。所以我把这个画面重新“演绎”了一下:

现在它看起来就像一张挑战胶片还原能力的历史照片了。

上面这张照片所表达的感觉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之前那张仅仅让人觉得有年代感,而这张则有一种衰败的感觉,好像即将消失在时光里一样。两张照片的情绪十分不一样。或者说第一张的对比度比较弱,让人感觉像是一张廉价明信片;第二张的画面对比更强,感觉更像是一张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

但总的说来,比起iPhone原本拍出来的那张欠曝彩色图片,这两张都更有趣。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我用iPhone拍摄时,我对想达到的画面效果就已经心里有数。

下面这一张,我想再现一个久远的年代,并让画面感觉有人即将经过且会出现在镜子里:

iPhone自带的拍照功能很棒,但是滤镜没办法很好的表现情绪,所以我一般都是用Hipstamatic做处理的:

现在,故事感就很强烈了。照片里的镜子只有一部分在画面里,但其实在拍摄时我是把焦点定在镜子上的——这使得整张照片更加神秘。这张照片本身其实没什么故事,但是某种感觉呼之欲出,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趣了。

我放这些照片的目的不是告诉大家iPhone的照相功能有多好,而是想让各位知道,稍微调整一下,通过利用镜头、构图、曝光和色彩,就可以将画面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你还可以提前预设好如何处理画面来获得最贴切的效果,这对于我们做这行的人来说是很好玩儿的一件事。(T)


来源:ProVideoCoalition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定义“电影感”

views
影视制作
《欧罗巴》:片场虚拟制作白皮书

〖更新至第12篇〗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媒体技术中心的短片项目。

影视制作
何时在 log 色彩空间中调色?何时在线性?

log 色彩空间和线性色彩空间区别,在这两个空间内调色时,应该使用何种工具。

影视制作
影视内容虚拟制作的16个最佳用例

〖更新至3-5〗将实时计算机图形与传统电影制作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拍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