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好莱坞”详解: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好莱坞革命(下)

“新好莱坞”详解: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好莱坞革命
科普版块

新好莱坞大片

新好莱坞之死

在近十年都取得票房成功并在奥斯卡获奖后,新好莱坞运动的日子开始了倒计时。讽刺的是,在70年代末,两位“电影学院一代”的电影制作者成了新好莱坞运动缓慢死亡的始作俑者。

一切都是从那个叫斯皮尔伯格的家伙和那个叫布鲁斯的机械鲨鱼开始的。《大白鲨》(1975)是第一部真正作为卖座大片进行市场宣传的电影。它是一部混合了剧情片和惊悚片的类型片,同时采用了昂贵的特效技术。

这是一部在夏季档上映的电影,也正是这部电影提供了同时在多家影院上映的早期发行模式的例子。除此之外,影片还配有大规模的成功市场营销和推广活动。

靠着《大白鲨》,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高管们发现了一个可以不断重复的成功模式。就这样,“夏季档卖座大片”的概念诞生了。

假鲨鱼布鲁斯

两年后,乔治·卢卡斯制作了一部史诗级太空歌剧,将《大白鲨》的营销和推广模式推高了N个高度。《星球大战》(1977)成了好莱坞大片的蓝图,也成了史上收益最好的电影之一。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空想主义与新好莱坞运动标志性的浓重社会意识背道而驰。

《星球大战》

到20世纪70年代末,好莱坞已经分裂成两个明确的方向。一个继续沿着美国新浪潮的艺术道路前进,另一个则适应市场开始拍票房卖座大片。

好莱坞新浪潮时代有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电影是《猎鹿人》(1978),此前我们还没有谈及。这部反战影片为导演迈克尔·西米诺赢得了近乎于“作者导演”的地位。

事实上,西米诺太受欢迎了,以至于联美公司给他开了一张空白支票,让他自由发挥拍摄下一部电影《天堂之门》(1980)。

不幸的是,《天堂之门》的制作受到了各种争议的阻碍:从创意构想的分歧到虐待动物,等等。最终,这部电影惨遭滑铁卢,给联美电影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该公司关门大吉。

《天堂之门》

《天堂之门》的失败让电影公司重新考虑起将控制权完全交给导演这一做法的合理性。此前,像科波拉、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导演都证明了他们知道如何制作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影。

延伸:日光之下无新事:影史蒙冤后得到“平反”的佳作盘点

尽管当时好莱坞的发展方向是让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拥有最终的控制权。但显然,这最终并没有发生。许多人认为,《天堂之门》标志着好莱坞新浪潮的终结。在其之后,“道格玛95”和“呢喃核”等运动也试图将激进和独立的精神带回到电影制作中。(T)


来源:StudioBinder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新好莱坞”详解: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好莱坞革命

views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ghting

电影作为光影艺术,光线是拍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掌握基本的光线设置,才能结合片场环境和剧情需要,打造出最适合画面的布光。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brary Shot

Library Shot,档案镜头,包括史料镜头,以及航拍、城市天际线、车流延时和一些可以通用于不同项目中的素材。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etterboxing

新的电影显示技术使得电视宽高比与电影宽高比不再兼容,而电影要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就不得不想办法对画面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