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调色过程(上)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华纳兄弟

我在2014年加入剧组,先和导演George Miller见了一面,探讨了画面构想。他的思路很清晰,开门见山地说:“色彩应该是饱和的,夜景应该是蓝色的。”需求如此明确,我求之不得。George过去30年看过太多特效大片,发现它们都清一色地用欠饱和的风格,大家想另辟蹊径,所以要让画面看起来丰满饱和。

人类大脑80%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角色的眼睛上,所以我们要让角色的眼睛看起来清澈生动。

另一个方面是要让每个镜头看起来有一种虚拟世界的感觉。在拍夜景的时候,我们试了写实的风格,加入了银色的质感,但最后发现,还是那种饱满蓝色的夜晚是最适合的。

加入颗粒感

图片来源:华纳兄弟

为了把握整个系列的基调,我在开始工作之前把原版都看了一遍。首先,我要注意的是保证画面的颗粒感,因为不能把画面做得过于假,还需要有一种粗糙的感觉。总体上讲,在打造风格的时候,我做了大量的锐化处理,大家很喜欢画面锐利的感觉。每个镜头的锐化都是单独处理的,为了引导观众视线,我们会对景框中的特定对象做锐化。

因为电影的多数镜头都是沙漠,所以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鲜艳色彩的追求就更有必要了。粗剪版出来后,我们浏览了一下,研究有没有方法能让风格更多变一些,从而对景物和情节作出区分。

做基本的色彩平衡

这部电影用Arri Alexa拍摄,我们用LUT把素材从C-Log转到了P3色彩空间,画面还有一点胶片模拟的效果。Alexa摄影机的动态范围很适合这部电影,镜头中的细节都很容易看到。首先我们用了printer light进行基础的色彩平衡调整,然后调整lift gamma gain,同时给景框中的一些对象加了对比度,这样在极端的环境中也能保留一些细节。(T)


作者:Eric Whipp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调色过程

views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6-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

影视制作
电影人指南之何为电影发行?

〖更新至1-5〗有发行,电影就不会被普罗大众所知。然而,对于许多刚刚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电影制作者来说,发行过程是模糊不清和令人生畏的。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12-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