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用衍射消除摩尔纹(上)

影视制作

图片来源:pro video coalition

用数字摄影机拍摄屏幕是一件痛苦的事。屏幕像素和摄影机传感器感光单元之间相互干扰,造成混叠和摩尔纹。通常,大家会用后期手段替换屏幕,不过这样也不轻松,需要进行动作追踪、抠像、倒影处理、动画同步等等。还有一种不常用的方法可以解决摩尔纹,那就是用小光圈拍摄,形成衍射效果。

摩尔纹?

当手机屏幕的RGB像素等精细的细节重复出现在景框中,而且这些细节和摄影机传感器的感光单元大小差不多、并与之产生重叠时,摩尔纹和混叠现象就有可能产生。

如果在某一刻,传感器的一部分感光单元接收到有效光线(如红色通道的感光单元接收到屏幕红色像素的光),而另一部分接收到无效光线(如红色通道的感光单元接收到屏幕蓝色像素的光),就会出现被称为“摩尔”的干扰现象。

衍射?

简单来说,把光“挤进”小光圈会造成轻微的模糊,此时点光源的渲染效果不是一个点,而是轻微模糊的光圈,我们称之为“艾里斑”。光圈越小,模糊越严重。所以营造一个锐度良好的画面,光圈不能全开,也不能太小。调小光圈会减少畸变,但会增大衍射模糊,最能平衡这两者的光圈值就是能塑造最佳锐度的光圈值。

缩小光圈

消除摩尔纹的做法就是把小光圈的衍射现象当作低通滤波器,给精密的细节做模糊处理,消除摩尔纹,同时不过度减少锐度。摄影机传感器的感光单元排列越紧,就越容易调到适合的衍射强度,所以相较于S35或FF传感器,MFT传感器能更快调到适合的光圈档位;而在传感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4K传感器,8K传感器能更快地调到适合的光圈档位。(T)


作者:Adam Wilt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技巧:用衍射消除摩尔纹

views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1-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

影视制作
七年磨一剑:主创揭秘《粗野派》制作幕后

〖更新至7-8〗布拉迪·科贝特(Brady Corbet),他曾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电影人,目前是极具野心的“美国电影救世主”这一头衔的有力竞争者。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7-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