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学派与道德焦虑电影(二)

影视制作

“波兰电影学派”这个名称是由影评人亚历山大·亚基维茨于一九五四年发明的,他希望“波兰电影学派可以与我们伟大的艺术传统媲美”。

学派还制作了其他涉及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被列为禁忌话题的电影。

政治事件促成了波兰电影学派的登场。1956年,信奉斯大林主义的波兰总理贝鲁特去世,这给波兰全国上下带来了短暂的去斯大林化。然而,在那一年的六月,波兹南发生了一场起义。当年十月,前总理斯坦尼斯·戈穆卡重新掌权。

艺术能量的集中爆发以及1956年后波兰新浪潮电影制作者的大量出现通常被统称为“波兰电影学派”现象——马雷克·哈尔托夫在《波兰国家电影》写道。1956年“波兰十月”之后的政治变革,使得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能够远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作电影。

尽管学派发挥作用的时期时局紧张,但他们的电影并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属性的。哈尔托夫写道:“波兰学派时期的特点是不同的创作主题、互不相容的诗意、急躁的风格和意识形态,以及纯粹的娱乐价值。”他谈及的作品包括那些偏浪漫主义主题的电影,如安杰伊·瓦伊达的《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1958),包括历史题材的史诗电影,如《十字军骑士》(1960,亚历山大·福特),也包括喜剧,比如《爱娃想睡觉》(1958)。

尽管今天许多评论家都认为波兰学派是波兰国家影视工业的中心部分,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波兰学派是实际存在的”这一共识甚至都还没有确立。菲利普·哈迪奎在1963年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还评论说“波兰电影是分散的”,“没有学派”。(T)


来源:culture.pl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波兰电影学派与道德焦虑电影

views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1-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

影视制作
七年磨一剑:主创揭秘《粗野派》制作幕后

〖更新至7-8〗布拉迪·科贝特(Brady Corbet),他曾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电影人,目前是极具野心的“美国电影救世主”这一头衔的有力竞争者。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7-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