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之入门者指南(三)
- By : Titivillus -
- Category : 影视制作
- Tags: 影视制作, 新德国电影
《夫人,我是一头大象》
(彼得·扎德克导演,1969年)
和他的许多同辈一样,彼得·扎德克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太年轻,未受到纳粹德国对个人的影响,但他们的年龄又足以抵御全国在战后的集体冷漠。一些前纳粹成员尽管积极参与或共谋建立了先前的邪恶政权,但依然在战后毫无阻碍地重新融入社会,这使多数德国人抑制了对刚过去不久且令人不安的历史的记忆。这种无处不在的抑制催生了银幕上的各色反抗运动,这在《夫人,我是一头大象》中得到了十分明确的展示。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群高中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抗议活动和个人生活,特别关注了不关心政治的破坏分子鲁尔(由沃尔夫冈·施耐德饰演),他的抗议方式让学校管理层、老一辈德国人和年轻的左派分子感到不安。
《夫人,我是一头大象》是一部充满各种想法的电影,扎德克并不认同单一的意识形态,相反,他展示了战后德国一代人的紧张关系,并同时批评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群体。老师们谴责学生们的不从众和反叛精神,而唯我论学生们抗议的潜在动机从来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扎德克对年轻/老一辈人的矛盾心理在影片最有趣的一个场景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个场景中,鲁尔在镇广场上画了一个纳粹十字,引起了公众的不同反应。
在对世代冲突的审视之外,《夫人,我是一头大象》也非常有看点,因为扎德克具有非常好斗的个人导演风格。前面提到的纳粹十字记号场景采用了纯黑白摄影和纪实风格的现实主义,而电影的其余部分则有着花哨的色彩。开场的蒙太奇特别令人难忘,它配的是60年代末反主流文化名曲,地下丝绒乐队的《我在等待那个男人》。音乐伴随着朦胧的蓝色窗户和奇怪的油漆图像,画面充满活力。尽管这部电影的魅力和活力在这个镜头之后明显减弱了,但是《夫人,我是一头大象》依然能为观众提供很多有趣和令人震惊的时刻,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1972)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在新德国电影的全盛时期,导演赫尔佐格选择在宏观的命题范围内进行创作——并不断创作下去。他倾向于在自己的影片中将主人公描绘成处于不可预知的混乱局面中的受困人物,他们总是非常绝望,但又飘忽不定。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是赫尔佐格最大的推崇者之一,他曾赞扬道:“他(赫尔佐格)从未创作过任何一部妥协、可耻、出于实用主义而拍摄或无趣的电影,即使失败也是伟大的。”这种恰当的观点多年来得到了许多电影观众、评论家和电影制作者的认同。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是赫尔佐格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影片中充满了惨烈的画面——从木筏被卷入漩涡,到一个人被斩首后继续说话,再到主角阿基尔(克劳斯·金斯基饰)在结局中令人生畏地宣告他的新帝国。同时,拍摄这部影片本身也并非易事: 这部电影因其噩梦般的制作难度而声名狼藉。剧组人员在木筏上生活,差点饿死,底片在几个星期的拍摄后消失,赫尔佐格不得不忍受主演金斯基对他的敌意,还有一些情节和对话甚至是即兴创作的。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既不是靠情节也不是靠对白驱动的。相反,《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最大的成就在于它营造出的氛围,以及对破坏性的殖民野心和人类易受欺骗的敏感性的阐述。(T)
来源:filmschoolrejects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