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28天》摄影幕后谈(二)

影视制作

为了保证亚历克斯·加兰德(Alex Garland)剧本的完整度,拍摄团队选择了MiniDV,一种分辨率偏低的数字视频格式,来进行拍摄。不过MiniDV的优势在于——采用这种格式的小型DV可以快速安装。这对于对拍摄空无一人的伦敦场景至关重要。“如果我是用大底片来拍这些镜头,它们看起来肯定会是很震撼的,”多德·曼妥(Dod Mantle)回忆道,“看到这些城市的街道上空无一人,也是个很不同寻常的体验。我知道那些镜头本可以拍得更美,但由于我们已经做了这个艺术上的决定(用DV进行拍摄),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当然,在那种特殊情况下,我们没什么可能连续两周在早高峰前,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拍摄,并占用这么大的空间(用35毫米胶片拍摄)。就在画面之外,我都听到有人在扯着嗓子(对我们的拍摄)高声反对,具体的内容我都不大想说啦!”

从昏迷中醒来后,主角吉姆发现整个伦敦成了一座鬼城

即使是在凌晨4点,在皮卡迪利广场、威斯敏斯特桥以及伦敦码头区,交通管制措施也只能勉强拦住带着怒气的通勤者一小会儿,让我们完成拍摄。而这些段落需要用到多达8台佳能XL1 MiniDV来覆盖所有角度,让拍摄尽可能地高效进行。“我当时会把它们全部摆放好,然后再取景,”曼妥回忆道,“这真的不容易,因为同时我们还要应对对讲机、画面外大声抗议的通勤者、询问我们什么时候结束拍摄的警察,以及六或八个DV操作员。连我的灯光师托马斯·尼维特(Thomas Neivelt)和制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Andrew MacDonald)都在操作DV。我试着用对讲机告诉他们曝光级数,因为在不断升起的太阳前,他们分别处在六个不同的角度。这真的是个地狱级的体验。”

“当我看着晨光洒在圣保罗大教堂上空,散发出漂亮的紫罗兰色、黄色和洋红色时,我心想,‘当影片最终在伦敦或是美国的大型影院放映时,我能够保留多少这样的信息呢?’”

尽管偶尔会对数字影像的质量感到“担忧”,但曼妥展现了他对使用MiniDV这样的格式拍摄的开放性

选择MiniDV格式并不仅仅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它粗砺的影像特质与电影的主题非常吻合。“我认为,用这种格式拍这部电影在艺术性和逻辑上都是合理的,因为剧本非常暴力——令人不安、粗砺、无章可循,”多德·曼妥评价道,“在开剧本会的那个阶段,我最担心的是不知道格式能否承载住影片。这种担心一直延续到了发行阶段。观看最终版本时,我确实看到些自己担心出现的片段,我当时就坐在影院里想:‘我真希望那场戏是用胶片而不是数字格式拍的。’如果电影院投影时设置无误,那些在伦敦拍摄的场景将会具有极大的表现力,会令观众感到震撼跟不安。我一直有点担心发行拷贝阶段时,影像的质量是否会参差不齐。底片越脆弱,成片拷贝的密度就越容易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在这方面上,用数字或电子设备拍摄的电影总是比较容易受影响。(如果发行拷贝)放映方式正确,可以看清暗部,就算画面看起来比较有颗粒感,有褪色了的感觉,很多人仍旧会真心喜欢上它,并接受它。”(T)

不再喧嚣的伦敦


来源: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惊变28天》摄影幕后谈

views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7-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1-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

影视制作
七年磨一剑:主创揭秘《粗野派》制作幕后

〖更新至7-8〗布拉迪·科贝特(Brady Corbet),他曾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电影人,目前是极具野心的“美国电影救世主”这一头衔的有力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