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新浪潮入门指南(三)

影视制作

第一次浪潮

到了七十年代末,邹文怀的嘉禾出品以及邵氏功夫片,已经主导了香港电影业多年。尽管该类型片的受众遍布全球,香港电影仍旧为迎接新的发展阶段做好了准备。第一届香港电影节在1977年举行,而当时的香港电影杂志和电影制作课程的数量也达到了历史峰值。电影业准备好了迎接新鲜血液和新的创意,而许鞍华、谭家明、徐克和章国明等人也准备为香港电影业注入各自的创作灵感。

许多即将构成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导演都曾留学海外,他们的风格与当时的香港电影截然不同。这批导演大多在电视台进行过2-3年的培训。有些人甚至在转向导演长片电影之前,就因参与制作的电视剧闻名。在这些导演还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唐书璇导演在1976年创办的电影杂志《大特写》的第一期里的一篇文章便宣称新浪潮正在兴起,必将逼迫资深导演不断学习、前进。

那么,这些导演在大银幕上为香港的创作贡献了什么呢?在《Hong Kong New Wave Cinema (1978-2000)》一书中,作者卓伯棠(Pak Tong Cheuk)描述了他们多元的创作动机,他这样写道:“他们不是革命者,但他们无疑是改革者和创新者。”对于方育平和许鞍华这样的导演来说,这意味着将社会评论和细微的心理描写带入类型片,补足在邵逸夫在转向以特技为核心卖点的电影时可能会被丢失的东西。其他人,如徐克和吴宇森,则更专注于向主流观众展示他们的独特风格。”(T)


来源:MOVEMENTS IN FILM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香港电影新浪潮入门指南

views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4-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

影视制作
从胶片到数字——英国后期公司Cinelab的十年发展

〖更新至3-10〗2013年的所有长片电影中,90%都采用数字拍摄。十年之后,事情重新发生变化。

影视制作
Netflix《雷普利》另辟蹊径的摄影幕后

〖更新至6-7〗导演泽里安与DP艾斯威特为这部剧赋予了令人难忘的审美内聚力和激进的野心,摄影与布光充满趣味、冒险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