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前摄影机操作员和布光技术人员,马克(Marc Wielage)总从布光和摄影的角度来进行校色。
“一开始,我们处理的是模拟视频——像是石刀和熊皮制成的一样,特别原始。”他笑着说。
“到了1990年,处理对象成了标准清晰度的数字视频,到了2000年,处理对象成了数字高清视频。到2010年,又发展出了分辨率独立视频。然后到现在的2K、4K和HDR等等。以前,我们只有六个旋钮来配光和匹配镜头,现在我们已经有600个了,关键的是,我们得掌握好什么时间用哪一个旋钮。技术的更新迭代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技术基础上的。”
多年来,调色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理念却没变。他说:“如今我对调色的基本观念和40年前没什么不同,只是在几个重要方面做了点调整。”
以上一版为准
对于过去20年的重制项目,马克会先检查由电影制作人监督(或者至少受其批准)的旧有重制版本。
然后,他会将得到批准的上一版本与来自新底片扫描且校过色的高清或4K图像进行一对一比较。对于高知名度的已发行影片,他可能还会投影一个制片厂拷贝出来,以了解该影片在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把老电影重制成现代影片。”
“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基本重现和老胶片相同的色彩、亮度以及对比度,同时在低光拍摄的部分添加更多阴影细节,并在图像最明亮的部分添加更多高光细节。”他说。
但正如马克解释的那样,(重制过程中)进行再次创作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旧版本的色彩真的太寡淡或者老版本的镜头匹配不上,我们必须打电话决定什么时候调整并修复它,”他说,“有时候,如果拷贝褪色实在太厉害了,制片厂管理层会跑来跟我说:‘请你自己下判断。’”
同时,他也很迅速指出,大家的目标仍旧是尊重原作。
出处:David Hearin / Frame.io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