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妥协:重制电影的风格由谁决定?(四)

Art and Compromise: Who Crafts the Look of Remastered Films?
影视制作

幸好有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在现场监督这个项目,但事实证明,他想要的是一个被世人熟知的版本截然不同的风格。

“我们以为罗伯特·怀斯会想要一种明亮、丰富、多彩、欢快的影像,如这部音乐剧近40年来展现出的风格面貌。”马克(Marc Wielage)说,“令我们惊讶的是,他进来后坐下来说:‘不,我希望这部电影是冷色调,不饱和且严肃的,我希望它能呈现奥地利在1938年的历史面貌。’我们虽说很震惊,但我不会和奥斯卡奖拿得比我多的人去争论!”

IMG_259 图源:《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粉丝们在家庭设备上看到这部影片时火冒三丈。”马克说,“这就是修复时导演的意图从未在影院和家庭设备上呈现过的一个例子。大约几年后,在怀斯去世之后,福斯公司悄悄将影片重制回了观众想要的1965年的风格。”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道明了最关键的问题:你无法把电影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占为己有。他们的记忆是他们自己的——有时就像原始版本有缺陷和褪色一样——所以每做一次创意选择,都需要在这些通常无法确定的点之间找到平衡:一边是电影制作人的意图,一边是观众的怀旧情绪。

虽然这种情况很棘手,但调色师经常遇到。

正如马克所说:“这儿总像是有场拔河比赛在进行,而不幸的是,调色师被夹在了中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一个折衷办法。”

不同的河流

受这种情况困扰的不仅仅是调色师。

CC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发行了香港导演(也是著名的完美主义者)王家卫执导的七部佳作的重制版本。在随片发布的导演笔记里,王家卫写道:“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我们是要把电影修复成观众记忆中的样子,还是修复成我最初设想的样子。”

王家卫为经他亲自指导下重制的作品在再发行时加入这样的辩白——别忘了他还是这些电影的编剧、制片人和导演——这表明他早已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些新版本。


出处:David Hearin / Frame.io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艺术与妥协:重制电影的风格由谁来决定?

views
Review: Death and Nonsense in 'The Room Next Door' – Rough Cut
影视制作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幕后 —— Assimilate Live Assist 与 SCRATCH 助力实时调色与样片制作

〖更新至1-7〗这位西班牙作者导演过去40年所来创作的影片极具辨识度的特点是其明亮的色彩、精心的设计和极具戏剧性的故事线

影视制作
七年磨一剑:主创揭秘《粗野派》制作幕后

〖更新至7-8〗布拉迪·科贝特(Brady Corbet),他曾是一名演员,现在是一名电影人,目前是极具野心的“美国电影救世主”这一头衔的有力竞争者。

影视制作
调色师科普:影视发展大事记

〖更新至7-13〗记录着调色历史上那些特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