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号范围的设置是造成图像问题的源头之一,尤其是为套用3D LUT而将图像在RGB和Y’CbCr之间来回转换的时候。本文将概述标题所提内容与现场制作的关联性,以及如何确保信号与设备配置相匹配。
RGB与Y’CbCr编码
要为人眼重现图像,几乎所有媒体制作所使用的成像设备都要靠“两招”将实际场景的光谱信息进行编码:
- 第一招是将图像再细分为矩形(一般为方格形)的像素。像素成为图像的最小构成要素,每个像素携带其色彩信息。
- 第二招就是以三个数值来做色彩编码,那三个数值一般分别命名为“红”(R)、“绿”(G)和“蓝”(B)。所有同名的像素统称为一个通道(channel)。比如,一个图像的“红通道”仅包含场景的“红”光强度值。
摄影机传感器有过滤红、绿、蓝光的感光点(photosite),而显示设备和投影设备是由可以混合红、绿、蓝光的元件组成的。虽然所有技术都无法重新制造原始场景的光谱,但确实可以较好地在显示设备上为人眼创造出看似原始场景的图像。这样的效果使图像像素“RGB”编码成为了数字成像的主要概念之一。
从过去模拟电视的时代,我们继承了“YUV”图像编码——Y’CbCr则是对数字图像的变体格式。
Y’CbCr(作为YUV编码)与RGB编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一个通道(Y’通道)携带的是“亮度”(luma),代表图像的亮度信息。其他两个通道(Cb和Cr)与Y’通道不同,它们以色差的形式携带着蓝色和红色的色彩信息(缺失的绿色被以数学的形式“隐藏”在了三个通道中)。
Y’CbCr编码拥有(或者说曾经拥有)两大主要优势:
- Y’CbCr向后兼容黑白系统:如果略去Cb和Cr通道,剩下的就是完美的灰阶信号(仅由亮度通道组成)。
- 图像信息分布到各通道中,而人眼最敏感的信号(亮度)全部编码在亮度通道中。这便于通过降低另外两通道的分辨率高效压缩图像,被称为色度子采样(chroma subsampling)。
虽然第一大优势渐渐被人遗忘,但第二大优势的数字形式仍被用于节省比特率(比如,通过相同的线缆传输更高分辨率或帧率)。实例就是,电影片场还在使用通用SDI格式范围内的Y’CbCr默认4:2:2子采样。
出处:Patrick Renner / Pomfort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
分类:技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