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惊魂》《爱尔兰人》完成片艺术家克里斯·麦肯齐专访(四)

影视制作

我想起了往昔……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差不多就是(数字化)转变发生的时候了。我记得当时大家都老担心数字风格,也担心那些实际可用的编解码器的质量。那么,从漂亮的胶片拷贝转到数字中间片,你是怎么确保这一步(无误)的?你是如何确保质量的?

你提到的数字风格比较令人担忧。我记得当时人们刚开始采用数字摄影机的情景,而人们觉得“好吧,这看起来也太数字化了”之类的反应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我们当时一直得向客户证明数字化的效果有保障。那就是靠LUT或查找表的质量了。其实这本质上是我之前提到的数学问题,刚开始接触新事物总会有点让人害怕。先是有人来开发矩阵,让你充满信心,相信电脑做出来的内容能够走完整个影像实验室过程并在最后被印到胶片上。你会做各种各样的测试,以此开展工作并带DP来做展示。最重要的是要把肤色弄对。人们得信任调色师。然后一切都得通过影像实验室来正确设置,但那些超大型公司可以把所有环节都搞定。一开始确实有一个试错过程。你要靠某家公司开发的查找表,即那些数学矩阵,来确保如果我在这台电脑上把图像调得红一点,它确实能以某种方式转到洗印出来的胶片上。然后胶片会在影像实验室中进行处理,并在最终版本的负片上印出来。以上步骤都属于我们所说的“POC”,即概念证明(proof of concept):你带导演或摄影指导进来,给他们看几个关键场景的色彩,然后我们会把胶片取来放给他们看,确保画面看起来很棒。然后他们签字同意,那之后只要影像实验室的化学药剂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了。之后的任何环节和调整大概就都没问题了。

你提到了数字影像和人们担心的数字风格。你觉得最疯狂的是什么?我记得当时有很多荒唐的建议,比如,你要这么做看起来才有胶片效果,或你要那样弄才像胶片效果。有件事我一直记得,就当时有人说:“把镜头取下来,把连裤袜套在摄影机上,然后再把镜头装上。”我当时就想:“那样肯定行不通!”(待续)(T)


出处:FilmmakerU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仲夏夜惊魂》《爱尔兰人》完成片艺术家克里斯·麦肯齐专访

views
影视制作
丹尼·博伊尔谈职业生涯及新作《惊变28年》

〖更新至2-7〗30年职业生涯中,仍处在独特而富有的创新精神。

影视制作
AI 增强球幕版《绿野仙踪》定档2025年8月28日拉斯维加斯 Sphere 上映!

〖更新至1-2〗1939年经典版《绿野仙踪》通过 AI 技术,将在拉斯维加斯的 Sephere 球幕场馆上映。

影视制作
杜比最佳操作:使用基于 Mac 的达芬奇系统时如何在检视器中查看 HDR 效果?

基于 Mac 达芬奇系统检视器中查看 HDR 预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