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期进行二次布光真的科学吗?(下)

IMG_256
行业观察

人工智能

总有一天,很快就会有一天,人工智能会足够智能到为我们做到这一点。输入一个2D视频,计算机将分析其视差和光影,以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运动3D模型,从而彻底调整布光以及实际构图。

体积捕捉(volumetric capture)已经是一项正在应用的技术,目前在一个布光尽可能平(反差小)的环境中结合使用红外光与可见光摄影机以获得最大量的信息。通过用摄影机包围拍摄对象,可以拍出运动3D图像。

这种设备是一种光场成像(light field imaging)设备,该技术几年前以光场相机Lytro的形式初露头角,有很多热门视频展示了如何借助这种看似神奇的系统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景深甚至摄影机角度。但即使是Lytro光场相机也在捕捉光线,尽管是以一种允许更多数字操作的方式。

也许电影最终会采用某种雷达式的技术进行拍摄,反射布景和演员身上可见光谱以外的电磁波,以建立一个运动3D模型。到那时,制作工作流中将不再需要光线,而摄影指导的工作也会完全排到后期制作中。

虽然我觉得相比驼着背在电脑前干活,大多数DP更喜欢在现场实地工作。但是,如果这是保留重要的图像创作意图的唯一途径,我们肯定会做出改变。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热衷于参加调色会议,以确保我们的构想能在后期制作中得以延续。

时机未到

但是,至少在目前,布光必须在拍摄现场完成。事后二次布光不是什么科学的办法。这并不是说技艺高超的调色师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暗角(vignette)、色调分离(split toning)、power window、遮罩(masking)和跟踪(track)——这些调整是为了突出重点。

可以添加一个软阴影(soft shadow),但如果没有3D建模,它永远无法像真实的影子那样运动。可以把一张脸提亮,但打在脸上的光无法从软光切换到硬光。光线的角度也改变不了。电影摄影师将主光称为“建模”光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定义了你的大脑在看到图像时进行反向构造的3D模型。

因此,如果你想过把布光工作留给后期制作,请记住,你的素材实际上是由光构成的。如果你不花时间把你的光线弄好,素材倒不如不要拍。


出处:Shutterstock | Red Shark News

翻译:Jocelyn|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在后期进行二次布光真的科学吗?

views
行业观察
沉浸式乐趣:走进 Netflix 全新的虚实融合体验馆

〖更新至4-7〗是否值得效仿?

https://kajabi-storefronts-production.kajabi-cdn.com/kajabi-storefronts-production/blogs/5169/images/CwAb4vdiSwORcJJ0HhxY_Stephen-Nakamura-Exposure.jpg
行业观察
走进知名调色师斯蒂芬·中村的色彩世界

〖更新至8-14〗现就职于Company 3 的好莱坞成就最斐然的长片调色师之一,在 Technicolor Digital Services 开启长片完成片制作生涯,火爆作品双手数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