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个相关话题:在过去的15年里,随着软件的进步,你的工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现在能做,刚开始时做不了的?
要聊我刚开始工作那会儿的话,那是15年前了。但也正是15年前,调色过程开始转为非线性,而软件技术一路走来进步惊人。举例说来,我们是以数字格式工作的,这意味着素材没有自带的胶片颗粒。这意味着我们操控图像时不必注意颗粒一不一致。
在硬盘上工作意味着我们有自动跟踪体系,而不必手动编程遮罩。我可以删掉或改掉不想要的画面物体,而不必发给视效那边做。我可以做出漂亮的皮肤美化。我可以创建alpha通道,对图像独立出来的部分进行更深层的调色。我甚至可以用图层重建图像。现在(调色环节)能做到的事真是不可思议。
《霓虹恶魔》中有一个黑暗场景,杰西听到房东攻击她的邻居后,一大早就去了露比家。为了更加突出重点,我们大幅度地重新构图了房子的黑暗室内,但是随着摄影机的移动,我意识到在黑暗中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画面了——我们重新构图得程度太高了。于是我用alpha通道和复制图像在后面的图层“复制”出了图像的下半部分。
《霓虹恶魔》是用数字技术拍摄的,而我的理解是,由于没有采用实体胶片,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素材来开展工作。那对那部电影来说运用得怎么样?
数字媒体已发展了很长时间来匹配胶片的宽容度,且只是最近才超过胶片的范围。而且它还不具备胶片的“个性”。娜塔莎作为DP的胶片拍摄经验为数字格式带来了很全的范围,而这就是我的工作起点。
有一个场景是杰西在一间可俯瞰洛杉矶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我们在窗外的天空部分拍到了很不错的范围,但也在办公室内拍到了柔和和充分的对比度曲线。汽车旅馆内外的黑夜场景也是如此。都具有漂亮的柔和感和全范围黑色,在必要时带有足够的细节。
总的来说,我非常满意现在数字格式所能提供的范围。当数字技术刚开始试图与胶片竞争时,那是电影制作的“黑暗时代”——当时数字的范围不够广,而且有着难看的过度曝光的色彩。现在的位深和低压缩则效果要好得多。
不过,我们仍然在成片的柔和对比曲线方面试图模仿胶片的“个性”。我觉得这很能说明胶片的优点在哪。
出处:Kirill Grouchnikov | Pushing Pixels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调色艺与技——诺曼·尼斯贝特访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