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Grindhouse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说到电影,“好莱坞”是普罗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代名词。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谁还没有个小小的“好莱坞梦”呢。圆梦第一步,“talk the talk”,至少在语言上要理解其中的“门道”。通过这个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我们不仅能一石二鸟地掌握电影小知识,还能学习电影英语!

Grindhouse

磨坊影院/电影

“Grindhouse”原指美国的一些进行声色风俗娱乐表演的剧场,那些剧场中常伴有脱衣舞娘表演,表演动作带有许多“顶撞和磨动”(bump and grind)。这类影院多出现在红灯区,盛行于在60到80年代,主要播放的是小成本成人剥削风格的情色片或恐怖片。

1985年纽约时代广场42街的Lyric影院
这是当时的几家磨坊影院之一
图片来源:wikipedia

印第安纳大学电影与媒体历史学者David Church称,磨坊影院(grindhouse)得名于“grind policy”政策,它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代,这种政策规定:剧场连续放映电影,电影票价是观看时间越长,票价越低。这种政策与当时正规影院每天只放映固定几个场次并且座位位置越好票价越高的政策正好相反。

学者David Church指出,“grind house”一词最初出现在1923年《Variety》杂志的一篇文章当中,其中“grind”采用了当时的俚语意义,指的是戏院前通过叫喊招揽客人的人说服潜在看客买票并招呼他们进剧场观看表演的动作。

牛津英语词典中对磨坊影院的描述有3个标准:

  • 连续播放各种影片
  • 低价门票
  • 所放映影片普遍品质和审美低下

磨坊电影则指的是低俗/猎奇/情色/暴力/邪典风格等重口味电影。

时间推移到80年代,随着家庭视频和电视有线电影频道的发展,磨坊影院的生存备受威胁。80年代末,磨坊剧场便开始逐渐关闭,90年代中期几乎完全从美国销声匿迹,如今几乎不复存在。

Fair Theatre in East Elmhurst, NY - Cinema Treasures
Fair Theatre成为纽约的最后一家磨坊剧院
图片来源:cinema treasures

现代电影人当中,仍有人会对磨坊影院/电影致敬,比如2007年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恐怖星球》和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死亡证据》。

《恐怖星球》(2007) 图片来源:Dimension Films
《死亡证据》(2007) 图片来源:Dimension Films

编译:LorianneW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ADR

ADR是“Automated Dialog Replacement”的缩写,意思是自动对白补录,即后期请演员在录音棚中重新根据片段录制相应的对白。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ng Shot

许多电影喜欢使用远景镜头开场,仿佛展看一个全新的图景,邀请观众进入画面中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ogline

说到电影,“好莱坞”是普罗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代名词。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谁还没有个小小的“好莱坞梦”呢。圆梦第一步,“talk the talk”,至少在语言上要理解其中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