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Hays Code

科普版块

说到电影,“好莱坞”是普罗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代名词。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谁还没有个小小的“好莱坞梦”呢。圆梦第一步,“talk the talk”,至少在语言上要理解其中的“门道”。通过这个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我们不仅能一石二鸟地掌握电影小知识,还能学习电影英语!

Hays Code

《海斯法典》

所谓的《海斯法典》(Hays Code)是美国《电影制作守则》(The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的非正式名称。

该法典是对好莱坞电影的审查性法规,其中主要是一系列道德规定,旨在让好莱坞电影使普罗大众的观影体验更“得体”和“安全”,让电影不得拍摄具有争议的话题、主题或动作。虽然该法典于1930被采纳,但直到1934年才真正实施,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1960年代。

1934年的《海斯法典》
图片来源:Studio Binder

“海斯法典”这个别称则来自于时任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PPDA)主席Will H. Hays,他是基督新教三大流派之一的长老教会长老,正是由他设置了这部法典和其中的规矩。

H. Hays 图片来源:Media Storehouse

法典内容包括规定电影:

  • 保持天主教与家庭价值观
  • 无性暴露内容
  • 好人常胜,坏人常败
  • 不可宣扬“坏的价值观”或“颠倒是非”
  • 不能说脏话或言冒犯之事

为执行该法典,1934年设立了法典执行局(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PCA),由Joseph I. Breen领导,要求所有好莱坞制作影片必须带有PCA批准章才可公映。

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影片批准章
图片来源:tvtropes

到了19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此前多项关于电影的决定,外国电影进入美国,其中含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影片,在这些力量推波助澜之下,法案的约束力在逐渐削弱。

1950年代中期法典进行过修改,于是《桃色血案》(1959)和《惊魂记》(1960)这样的“大尺度”影片才得以问世。比利·怀尔德执导的《热情似火》(1959)真正让《海斯法典》成为不足为惧的摆设。影片中有杀人、嗜酒等元素,还有经典的性感美人玛丽莲·梦露,所以即便未通过PCA审查也无碍它成为影史最成功的喜剧经典。

《热情似火》 图片来源:wikipedia

到了1960年代,时代更迭,30年代看起来觉得冒犯或有问题的行文在60年代已经变成微不足道的事情,《海斯法典》已无人遵守。1968年,《电影制作守则》即《海斯法典》彻底废除。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PPDA)也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MPAA),由新协会设立了今天大众熟悉的好莱坞电影分级制。


编译:LorianneW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科普版块
科普 | 2024 全新 QD-OLED 技术介绍

〖更新至4-7〗 我们将会详细讲解 QD-OLED 为何在生动程度、保真度和适合性方面都有最出色的表现。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ghting

电影作为光影艺术,光线是拍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掌握基本的光线设置,才能结合片场环境和剧情需要,打造出最适合画面的布光。

C:\Users\ZUNZHE~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44\wps1.png
科普版块
A-Z电影英语科普小课堂:Library Shot

Library Shot,档案镜头,包括史料镜头,以及航拍、城市天际线、车流延时和一些可以通用于不同项目中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