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与导演:剪辑师能从导演那里学到什么?

影视制作

如果你已阅读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剪辑与编剧》《剪辑与表演》——你就知道我们一直在探索剪辑之外的技巧能够如何让你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剪辑师。在本系列的第三部分,我们会深入探究剪辑师与导演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导演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什么。

相较于本系列其他文章,本文最主要是让你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而不是重在讲解特定的创意技巧或什么主导性剪辑原则。

剪辑师/导演关系很类似一段婚姻,既要有默契,又要相互付出和心怀同情。在一个长项目中,通常是剪辑师和导演两人共处一室,共同走过成片的创作之路。

这种工作关系亲密而不可或缺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导演一次又一次地跟同一位剪辑师合作。双方经过辛苦磨合终于建立了信任感,理解了彼此的意图,并能预期到对方不同的创意偏好,为什么要推翻那一切跟另一个人从头再来?

跨越几十年的导演与剪辑师的合作关系,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塞尔玛·斯昆梅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迈克尔·卡恩,昆汀·塔伦蒂诺和萨利·门克,斯派克·李和巴里·亚历山大·布朗,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乔尔·考克斯,都证明了形成那样一种契合的关系对于创作之旅以及成功的成片有多宝贵。

那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看看剪辑师可以从导演身上学到什么,以及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家可以怎么调整我们的工作合作关系。

目录
  1. 了解自己的导演
  2. 导演作为剪辑师
  3. 导演作为缺乏安全感的人
  4. 剪辑师作为导演
  5. 创作差异
  6. 剪辑师作为测谎仪
  7. 导演作为导师
  8. 寻找契合对象
1. 了解自己的导演

简单来说,不同类型的导演需要不同类型的剪辑师。所以,为了与各类导演好好合作,你需要灵活应对。

你既要有外交官的能耐,又要作为一位艺术家、技术专家或团队领导者。

你必须懂得察言观色,感受暗藏的合拍和冲突,并灵巧地避开一切可能会影响你效忠导演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你能引导项目往某个方向前行的创意争论点,要(平缓地)坚持推进。

下面来讲几种不同类型的导演,以及剪辑师也该以不同方式应对。

2. 导演作为剪辑师

导演们一般都能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喜欢亲自上手的,一类是喜欢撒手不管的。前者通常更喜欢跟你这个剪辑师坐下来处理每一个镜次和每一次剪切,他们实际上变成了第二名剪辑师。更有甚者,有的导演甚至可能会运营第二个剪辑站去剪他们自己的场景。

相反,其他导演倾向于少干预,他们只会在场景或段落准备好可以审片的时候才来剪辑室。这类导演就是提出反馈、建议和创意决策,然后就离开了,侧过头丢下一句随性的“有东西要看的时候打电话叫我。”

星球大战》(Star Wars)剪辑师保罗·赫希(Paul Hirsch)在自己回顾剪辑技艺的优秀传记《剪接室里的故事大师》(A Long Time Ago in a Cutting Room Far, Far Away)里,对比了自己跟两位不同类型的导演的合作经验,他们分别是赫伯特·罗斯(Herbert Ross)和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对工作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他也是这么想的。

我会问赫伯特他想怎么把他更喜欢的镜次给我。跟布莱恩的话,我会坐在他旁边,同时我们一起观看样片,并在他喜欢某个镜次或某句台词表现的时候写下来。

“不,用你觉得最好的就行,”他说,“我记性很好。我知道自己拍了什么,如果我在剪辑里没看到的话,我会问的。”

“如果你把剪辑一部电影比做开一台好车,那么有的导演就喜欢坐在驾驶位上,他们要控制方向盘。其他导演,比如赫伯特,和布莱恩,某种程度上喜欢‘找代驾’。

我更喜欢这种,因为我享受‘开车’。那样我还有大把的自由,自由度跟我的工作满足感成正比。

我也有合作过对最细微的地方也喜欢完全掌控的导演。一点都不好玩。赫伯特赋予我尊重,给予我自由。”

——保罗·赫希,《剪接室里的故事大师》

你会希望跟导演在第一次面试时,可能可以谈一谈工作风格,但跟所有工作面试一样,通常会觉得,你说的话该无所不用其极先能拿下工作,之后再管有什么后果。

然而,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让剪辑师发展下去的一个技能就是,要能够想办法跟这两类导演合作,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不会牺牲太多工作满足感。

3. 导演作为缺乏安全感的人

导演之间的另一重要区别在于他们对批评的反应——对于他们的创意选择当前效果不好并且可能永远不会奏效这一点,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没有人会说:“那是个蠢主意,你一定是最差劲的导演。”但导演可能听到的就是这样,无论你是怎么反馈的。

创意过程最痛苦的部分之一就是给导演看“初剪顺片”。这是一个项目最差的版本,这个版本需要耗费无数小时后续的创意处理来逐渐地、迭代式地优化。

这时候剪辑师要理解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导演此时处于一个脆弱而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他们的项目马上就要呈现在他们眼前了,无论好坏不加掩饰。所以他们需要一位值得信赖的创意伴侣兼协作者来帮他们引路,走过接下来的剪辑之旅。

第二,你需要理解这位特定导演对批评是如何反应的,因为他的反应可以让剪辑师以最谨慎的方式推进工作。

在以色列剪辑师阿里克·拉哈夫-莱博维奇(Arik Lahav-Leibovich)非常棒的电影剪辑书籍(暂译)《从素材到电影》(From Footage to Film)中,对于自己合作过的不同类型的导演,以及不同导演对评论的不同反应方式,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我坐在一位为了自己的影片忙活了好几年的状态脆弱的导演对面,听他第一次跟我表露心声,这样的情况下,对方可能随时会发作。

导演想听到我对电影各个部分的批评,而我必须要在导演的雷区行走——既要真心实意和有批判性,又不能侮辱导演,或让他们陷入脆弱状态不可自拔。“

阿里克·拉哈夫-莱博维奇,《从素材到电影》

阿里克定义了基础的四类导演:

  • 傲慢派像这样的导演会假装一切早已计划好,根本没问题。
  • 顽固派他们决不改变立场,拒绝一切跟他们原始剧本与构想不同的东西。
  • 愤怒派这种导演“会被评论整破防”,会把对电影的评论当成对他们个人直接的批评。
  • 自信派这类导演“不太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忧心忡忡”,他们更在意让最好的想法能量才录用。

对待每一种类型,阿里克都会采用不同的方针来推进电影,他会相应地调节自己剪辑注释的论调以及进行评论的时机。

养成这种直觉与天赋必定要靠跟不同导演的合作经验,所以,要与导演达成完美的微妙协调,可能是没有捷径的。但是,至少先要培养意识去了解坐在你跟前的导演,这样你才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成功推进你的工作。俗话说,有备无患。

From footage to film
阿里克·拉哈夫-莱博维奇的书《从素材到电影》有印刷版也有数字版。

顺便说一句,阿里克这整本书都很精彩,我认为这是每位剪辑师的必读书目。

4. 剪辑师作为导演

剪辑师意识到自己手握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力有个弊端,那就是他们会变得过分自信。这就会导致剪辑师自以为自己也是导演。

我觉得这并不是有意而为之,但这种微妙的转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因为剪辑师要把自己全情投入项目中。

对于任何剪辑,我们都会付出大量心血,要一直相信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经验,在素材里融入我们的个人品味以及视角。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令人向往的!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认为终剪归你所有。

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一方面,你需要全情投入,实现你所相信的创意选择,而另一方面,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导演的目的和偏好。

如果你足够幸运能跟一位“撒手不管”的导演合作,可以独自处理素材以及所有创意掌控,那么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呈现你对素材的最佳解读。

有些导演很喜欢这种收获新鲜视角的机会。但如果你能先交出“按照拍摄/计划/意图”的剪辑,那你自己的版本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当你摸清事态之后再给出你的替代版本。

就我个人而言,我发现,比较有帮助的是你基于项目所处阶段,在完成了必要的让客户满意的妥协的情况下,再明确坚持自己的创意选择。一开始,我很热衷于为我的剪辑选择进行争论和辩护,但随着项目接近尾声,我越来越倾向于确保我是在实现客户的需求,就算我有异议也要完成。

5. 创作差异

剪辑师还需要心思敏感,善于发觉有的地方自己的创意选择真的跟导演的不对付(还要注意你是怎么发现的)。比如,如果导演质疑你所选的表演片段,并且他们质疑你的方式显示出他们对你的直觉缺乏信心,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如履薄冰。

他们可能想要回过头去,拆掉你已经剪好的版本,重新回顾所有镜次,以确保他们对你的选择是满意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剪辑体验就相当于调色师已经校正过的监视器遭到质疑;当那种信任开始动摇,就很难恢复了。

对于这种情况,提醒一下大家,有的导演就是想要回顾所有镜次,确定剪辑用的那一条就是最好的一条,让他们自己心满意足罢了。这种就是比较“亲自上手”的导演类型!

所以切记:剪辑师不是导演。但独自待在剪辑室时,无论身旁有没有导演,都要赋予他们对故事、素材和成片的影响力,要达到令他们满意的程度。诀窍就是要找到实现这一点而不会让你僭越自己的职责的方式,你的职责就是服务导演。

6. 剪辑师作为测谎仪

剪辑师是第一批观众。他们可以作为剪辑室里客观的情绪指南针,他们在剪辑室里对素材作出反应,在还有余地的时候捕捉到技术错误,并能探测和移除任何“谎言”——缺乏真情实感的表演,不打动人的情节点,以及“行不通”的一切。

这就使你成为了导演的第一道防线,正是因此,他们对你的看法的信任程度才会如此重要。在IndieWire的一次采访中,编剧/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Christopher McQuarrie)是这样描述剪辑师埃迪·汉密尔顿(Eddie Hamilton)的:

“改述一下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话,每一位创作者都需要内嵌的、雷打不动的狗屎探测器,而埃迪就是我们的探测器。他在情绪上是客观的,会直接给你情绪反馈。如果某个内容能打动他,那就是成立的,如果打动不了他,他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编剧/导演

这种情况两个清楚的例子是在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

在拍摄阶段,当要捕捉演员的表演问题,找出技术问题,比如柔焦或收音不良以及镜头覆盖和必要镜头有漏洞,此时剪辑师就是导演最好的朋友。

这就是剪辑师科林·古迪(Colin Goudie,《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俄罗斯方块》《致奥利维亚》)建议剪辑师要定期去片场的原因之一,为的是树立与其他部门主管和整个摄制组积极的工作关系。

通过在一切顺利时给予积极反馈和鼓励,可以打下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基础。这会对当一切没那么顺利,或有东西完全缺漏,你需要提出关键反馈的时候有所帮助。

“他们可能站在片场,布光可能在片场看着挺好,服装在片场可能看着挺好,声音可能在片场听起来也挺好。

那是无关的。

有关系的是样片上好不好,当你看到样片说‘屏幕上表现不出来’的时候,会是现场人员第一次听到那样的反馈。”

——科林·古迪,剪辑师

同样,作为第一批看到素材的观众,远离拍摄中的争辩,你需要保持住(并记录下)你对素材最初的情绪印象和反应,要在长时间多次观看这些片段的过程中紧紧抓住那些印象和反应不忘。

一段剪辑看久了很容易就丧失风采,而导演需要忠实的声音来提醒每个人:“我们不改动了,第一次真的很好笑。”

反过来,剪辑师和导演把一段剪辑看了好几遍就无法再保持那种客观性。但当有一批新观众来到剪辑室或放映室时,就算只是几个朋友,那也会让剪辑师和导演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影片,并重新获得“客观观看”的机会。因此观众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我们会在本系列第四部分《剪辑与观众》再详谈。

7. 导演作为导师

有句老话说得好,导演是片场经验最少的人。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机械师或灯光师可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已经参与过数百个项目,合作过几十位不同的摄影指导(DP)和导演。他们已经在电影制作的路上走了更远的路,而导演,如果足够幸运或优秀(或两者兼具)的话,可能只是在给他们的第四或第五部作品掌舵。

但从更多方面来看,这句老话说得不对,因为通常“初次”当导演的人,是通过培养了其他部门一定水平的电影制作专业技能才走到了导演的位置。

作品拿得出手、职业生涯成功的演员、剪辑师、DP或编剧通常会因为此前的经验而获得做导演的机会。那让他们成为了优秀的导师。

作为一名剪辑师,关于(以任何形式)在讲故事这行工作的艺术、技术、生意经和政治生态,我从我最密切合作的导演身上学到了我最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些导演都是我的导师,更前辈、更有智慧的剪辑师们也是我的导师。可以从导演那里得到的一个经验教训是,尽你所能吸收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建议。还有一个好主意是,优先跟你遇到的愿意分享、教导和鼓励他人提升个人叙事职业生涯的导演工作。

8. 寻找契合对象

不是所有剪辑师/导演关系都能一帆风顺。跟“有才华但难搞”的导演工作的机会,相较于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长期来看是不值当的,可能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当我采访《黑亚当》(Black Adam)剪辑师麦克·塞尔(Mike Sale,ACE)时,他建议选择要参与的项目就是第一道剪辑。我需要确保我让自己处于一个,能有助于制作出一部成功的电影的位置上。主要的一点是,如果你有幸处于一个有选择权的位置上,也要尽量选择能与你成功合作的导演。

出处:Jonny Elwyn | Frame.io

翻译:LorianneW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影视制作
Netflix《雷普利》另辟蹊径的摄影幕后

〖更新至4-7〗导演泽里安与DP艾斯威特为这部剧赋予了令人难忘的审美内聚力和激进的野心,摄影与布光充满趣味、冒险与惊喜。

影视制作
连接片场和后期:Shadow Magic工作室案例介绍

数字化显然会具有颠覆性,当大家对只有特定应用程序才能读取的新的工作流很困惑的时候,我去Apple的网站读了白皮书,突然间我就成了学院里唯一一个会使用RED摄影机的人。

影视制作
QC系列文之混叠与摩尔纹

〖更新至3-6〗混叠效应非常普遍,本文将探讨这种错误的技术背景及原因,并聚焦于如何使用Silverstack来确定来源,以及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