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向有各种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新作的未来。
推出新作《惊变28年》(28 Years Later),丹尼·博伊尔为僵尸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中,他与布兰登·斯特劳斯尼格(Brandon Streussnig)谈论了他在不拘一格职业生涯中所使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使他能够将这个僵尸题材 IP 起死回生。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很少有电影人像丹尼·博伊尔那样独特而富有创新精神。1994年,他凭借风格化的犯罪惊悚片《浅坟》(Shallow Grave)首次亮相(同时亮相的还有他的重要合作伙伴约翰·霍奇、安德鲁·麦克唐纳,以及还有或许最重要的伊万·麦克格雷戈),成为九十年代独立电影热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从那时起,他就开启了一连串事业成功 —— 任何看过他那部具有开创性的经典电影《猜火车》(Trainspotting)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部电影仅仅在他首作问世的两年后就上映了。
尽管后来博伊尔遇上了一些有意思的障碍 —— 比如《标心者》(A Life Less Ordinary),有人将其描述为 “令人恼火的做作作品”,以及《海滩》(The Beach),一部“疯狂的混乱之作” —— 2002年,博伊尔凭借《惊变28天》(28 Days Later)登上了自己的创作巅峰。与编剧兼即将成为大导演的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两人此前曾在博伊尔改编加兰的小说《海滩》中相识)和摄影指导(DP)安东尼·多德·曼妥(Anthony Dod Mantle)合作,博伊尔将僵尸带入未来世界。《惊变28天》是以令人不安的 MiniDV 数字形式拍摄的(这是首批大制片厂发行的此类电影之一),展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得可怕的世界。有人甚至称之“丹尼·博伊尔所有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将‘丑陋’作为主题和质感;提供持续的晕眩时刻,其间穿插钝重创伤”。
(未完待续)
出处:Brandon Streussnig | Letterboxd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