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来说,我会避免评判其他调色艺术家的作品,除非我是有偿评论家或评审团成员,这是因为我对调色的创意过程怀有深深的尊重,并且,我能认识到创作过程中涉及微妙的复杂问题。电影调色本质上是主观的,受细微的心理、情感和感知准则的引导,这使得每位调色师的诠释都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意图息息相关。我理解调色中的认知负荷,对感知协调的细致关注,以及调色所必需的微妙情感平衡,因此我对每一个风格决策背后的深思熟虑都有切身的体验。在没有完全理解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背景或叙事意图的情况下就批评他们的调色选择,这样做既不公平,也无助益。
此外,认知心理学支撑着观众对色彩的感知、处理和情感反应,这强化了我对随意评判其他专业人士作品的审慎态度。色彩具有互动性;它们在银幕上动态变化,与叙事互相交织,同时引导观众情感体验。如果我没有完全沉浸在作品的原始意图、观看光线条件、观看平台和导演的构想中,那我所做的任何评判都可能过于简化,甚至忽视调色师技艺的复杂性。


此外,调色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调色师、导演和摄影指导(DP)之间沟通和协商的结晶。调色师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对视觉神经科学的理解,而导演和DP则负责设定创意方向,即确定氛围、对比和配色,用以服务故事。如果缺乏对促成这些选择的对话的了解,例如他们预想的情感基调、需要强调的叙事时刻,或场景的质感如何塑造角色,那么风格背后的真正原理就难以看透。我们的工作不是用色彩复述故事,而是要进一步强化这些专业人士的创意构想。脱离那种背景信息来评判一位调色师的作品,无异于评判一段对话中的只言片语,从而曲解了调色艺术。
与建筑学一样,调色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艺术是主观的,但科学不是,所以如果你必须要评判,那就评判电影色彩背后的科学:评判情绪和色彩心理学;调色对于唤起预想的情感反应起到正面还是负面作用。批评认知负荷和工作记忆;色彩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起到较大还是较小辅助,而不会让场景看起来让人太过精神疲劳或混乱。批评色度适应和色彩恒常性;在变换场景时,保持视觉一致性完成得较为熟练还是粗糙。评判背景期望和先验知识;色彩对观众预期的匹配是较为周到还是不足,或者色彩如何以一种仍然有意义的方式创造性地让观众感到惊讶。批评同时对比和色彩相互作用;颜色的搭配完成得较为仔细还是粗枝大叶,如何影响观众的视觉和感受,并评判视觉层次和深度感知;色彩如何清晰或模糊地描绘视觉的重要性和深度。换句话说,我们评判的不仅仅是主观的美学,更要关注客观的技艺;以及有意义且有效的视觉叙事所依赖的严谨科学。
最后,通过避免主动提出批评,我致力于营造一个互相支持、合作且相互尊重的专业社群,并认识到,每位电影调色师的工作都是人为因素、神经科学和视觉叙事的结合。我的职责是从不同的方法中学习借鉴,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学,并褒奖那些提升我们调色行业共同的精湛技艺。除非我接到明确要求,需要在清晰的专业背景下,对调色作品进行评估或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否则我一般会选择欣赏而非评判,谦逊而非臆断,好奇而非批评。这些原则尊重每一帧调色画面背后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出处:Bobola Oniwura,CSI | Medium
翻译:Katja | 盖雅翻译小组
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国际调色师协会(CSI)主席 Kevin Shaw 谈 H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