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 埃里克·梅塞施密特谈《波诺:救赎之路》幕后

影视制作

重构音乐会电影。

本文中,埃里克·梅塞施密特(Erik Messerschmidt , ASC)带领我们走进黑白音乐作品《波诺:救赎之路》(Bono: Stories of Surrender‎)的制作幕后,探索如何制作一部大胆、沉浸又私密的音乐会电影。

尽力确保项目在美妙的黑白色调中得以实现,这份热情使得 Apple TV+ 制作的《波诺:救赎之路》的电影制作者们坚持了他们最初的创意构想。而这个决定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部基于 U2 乐队主唱波诺(Bono)在纽约百老汇的个人秀表演而制作的项目 —— 一半是音乐会电影一半是纪录片,现已斩获“特别节目杰出技术指导和摄影”的艾美奖提名。

“Apple 最初对完全采用黑白拍摄的决定感到不安。”本片的摄影指导(DP)埃里克·梅塞施密特表示,“但我们团队一致认为,如果你之后想探索彩色这条路线,就不该在拍摄时针对黑白,然后期望它的彩色版本能看起来不错。黑白色调是种不同的视觉语言。经过几轮讨论后,各方齐心协力致力于拍摄黑白色调了。”

“Apple 给了我们将制作黑白影片的机会,这太棒了。这是个相当有力的选择,且影片有着对比鲜明的风格和风格化的美学。我们希望它能与舞台上的表演内容以及波诺的叙事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梅塞施密特第一次接到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关于这个项目的电话时,这位 DP 已经知道对方以大胆和原创创作而闻名。他们第一次合作是在多米尼克执导两集《心灵猎人》(Mindhunter)的时候。从那以后二人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下来,而这一次多米尼克的提议是拍摄一部由波诺主演的音乐会电影,而这个项目将涉足新的领域。

梅塞施密特清晰地记得那第一次谈话。“安德鲁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喝杯咖啡吧’,”他回忆道,“我问他项目是什么,但他只是坚持要我们在洛杉矶见一面。”

(未完待续)


出处:Zoe Mutter | British Cinematographer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影视制作
CSI 调色师 Bobola Oniwura:“好莱坞缺少一个颁给调色师的奥斯卡奖”

〖更新至3-6〗调色师作为电影的最终创作者。

影视制作
不可不知的9条片场规矩

〖更新至3-4〗了解下在片场工作时,开拍前、拍摄时、拍摄后你需要了解的所有行为规范。

影视制作
《一战再战》能教会我们电影摄影的什么诀窍?

我们生活在一个许多当代电影摄影都给人感觉特别平淡无奇的时代,打破这个固有模式的电影摄影,有什么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