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本人是一名调色师,也是调色总监。两个角色有什么差别,你更喜欢哪一个?
一般来说,由调色师来创建作品的主要风格并确立主要镜头,然后助理调色师之后再“照葫芦画瓢”完成类似镜头、片段等的调色。我觉得这种模式仍然是入行的好办法,有的项目就适合这种模式。
而我的话,掌管着自己的调色师团队,他们与我配合工作。我并不觉得他们只是我的小助理,反而我认为他们都拥有非常棒的专业经验与品味。我们会一起讨探片段,有时候我确定了某些镜头的风格之后,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其他片段。
某些项目则完全是他们的发挥,我只是负责确保一切符合我们公司的品质标准,并且在某些镜头有问题的时候帮忙解决。所以对我来说,重点在于要给予与我一起工作的人足够的认可(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
此外,我经常要处理的是色彩科学、套底工作流、交付格式和自定义工具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我猜大概因为这样,我成为了团队的总监,我要负责调整整个流程,不单只是负责调色。
调色行业仍然是个崭新的行业,我认为存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业内人士的许多职责和头衔都还有待确定呢。其他调色工作室里,可能会看到有人的头衔是“DI监制”之类的,各种花里胡哨的都有。无论如何,我认为重要的是要给予你的团队最大的认可,要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并且帮助他们在事业上进步。

你参加过不少大项目,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变形金刚》等等。参与大制作电影和参与独立电影/电视/小型项目有何不同?
我是《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的DI总监。基本上,我负责管理坏机器人电影公司内部的所有线上流程,不能放手交给调色工作室自己处理,因为项目太复杂了,并且剪辑出新版本的速度极快。那部电影是3D项目,要求3种不同的交付宽高比(变形宽银幕/1.85:1数字IMAX/1.66:1胶片IMAX)。本来光3D收敛修改就是海量的工作,还要调出3版宽高比,所以在公司内部制作效率会更高。另外,我还负责了全部的内部调色、调色审片以及立体版本的3D平衡工作。

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项目中,我兼任立体图形师和内部/临时调色师。我们采取了跟《星际迷航》差不多的工作流,只是交付格式上没那么复杂。所有的内部审片完全是在坏机器人电影公司内部封闭式完成的。3D制作方面,由于影片是后期转3D,涉及大量对Stereo-D制作的素材的审片、反馈工作,要说明素材中的立体度和一致性问题。我自己很喜欢3D流程,与Stereo-D团队和Brian Taber的合作非常愉快。
在《变形金刚:绝迹重生》项目中,我直接和派拉蒙合作,负责为影片的3D镜头做平衡匹配。这部电影直接采用3D拍摄,所以素材全都需要做平衡处理、几何校正以及深度调色(让镜头切换更流畅)。
作者:Randi Altman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