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机会,导演们都出了名地会刻意改变他们电影的风格,目的要么是反映出他们的创作初衷,要么是利用最新数字技术的精确性。在这方面,近来的一些例子包括迈克尔·曼用偏蓝色给《大盗独行》的4K修复版调色,以及王家卫对“王家卫的世界”(The World of Wong Kar-Wai)影碟套装中的电影做修改。当然,(导演们的)这种冲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在《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中用对讲机换掉了枪,甚至连雅克·塔蒂(Jacques Tati)也在1978年为《于洛先生的假期》(Les vacances de Monsieur Hulot)加了一个新场景。正如Silver Salt公司的调色师史蒂夫·比尔曼(Steve Bearman)所说:“导演在场的时候,没人会反对他。”导演是确定电影看起来该是什么样的权威,他们会带来确定电影展映影像风格所需的关键见解和细节信息,也会建议或坚持对影像做出改动,而这点很少有人能提出反对。
除了导演对自己作品有意做出修改之外,电影看起来不同于影院上映原版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比如负责修复的工作人员缺乏可用的准确信息。这或许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电影修复是一项由人执行的任务,自然会出现人为的错误。而修复工作者也面临着商业和资金压力,这与其他行业没什么不同,且修复作品的质量是能够反映出这一点的(商业程度越低的电影,获得的资金来源就越少,由此,修复工作可用的时间也就越短)。此外,调色师常在工作时参考手头电影的旧家庭录像版本。显然,那些版本可能本身就带着不准确的配光效果,给到调色师的参考信息也就并不准确。本文的几位受访者还提到了另一个例子,那就是调色师可能会没意识到影片“夜戏日拍”的场景。某场戏实为白天拍摄,但稍后通过调整色彩让它看起来像发生在夜晚,此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除非调色师对某场戏的拍摄背景心知肚明,不然就有可能错过这些差异,或者进行错误配光。而即使调色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同电影或场景的特殊复杂性也会有所不同。室内夜景该有多蓝?在热天中午拍摄的场景该有多橙和多黄?调色师往往是修复工作链中受托做出这些决定的唯一一人。
出处:Robert Drucker | Mubi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