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码≠时间:为云时代重新发明SMPTE ST-12(八)

影视制作

卷是仅包含项目一部分的时间线,通常时长约为20-25分钟,近似于一卷胶片的长度。当项目分卷录制时,每条时间线的起始时间码可能代表卷号,这样第一卷会从01:00:00:00开始,第二卷会从02:00:00:00开始,依此类推。同样,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操纵时间码的任意性质,从而向标签注入更多信息。

使用01:00:00:00开始的时间码将卷数据添加到时间码中。

开始剪辑后,我们需要跟踪资产在一条时间线(或多条时间线)上的位置,以及在给定的时间线中使用了原始资产的哪些帧。而且,像EDL这样的列表就是为此而设计的,但是剪辑列表存在于时间轴和资产之外。源时间码和录制时间码一道可为我们提供关于资产在哪使用以及它的哪部分被使用的前后环境信息。单独拆开看的话,两者哪个都没给我们任何真实的识别信息。

源时间码本身能告诉我们我们在使用资产的哪部分,但不能告诉我们资产是在哪里使用。录制时间码本身能告诉我们资产在时间线的什么地方被使用,但不能告诉我们用的是哪个资产或资产的哪个部分。我们需要更多信息。我们需要其他识别信息,如卷、磁带或片段名称,来存储、跟踪和管理其他地方的时间码。

前后环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之一是,为了真正确定一个单帧,需要在时间码中附加必要的前后环境。

关于所标记的帧,一个简单时间码值能告诉我们的信息非常少——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创建了它、它是什么、它该有多长,或它是如何被使用的。尽管ST-12确实为所谓的用户位(user bits)提供了空间(用户位可以用于此目的),但在如何使用这些位方面,业界几乎没有标准化做法。

这把我们带回到这篇文章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上:时间码不是时间。

如果一直把时间码看作是时钟,我们会倾向于不仅用它来识别时间中的那一帧,还将其识别为在其他帧中独一无二。这种用法就是我们避免午夜清零的原因。但是,正如我们所讨论的,在一个24小时周期内,只有很有限的唯一时间码值,重复遇到同个时间码值不可避免。

为了帮助提供缺失的前后环境,我们通常会将不严格基于时间的额外相关数据与基于时间的媒体文件(打板、色彩校正、剧本注释、LIDAR等等)联系起来。如今,我们试着用时间码来告诉自己一个媒体文件(或一个媒体单元)是什么以及它何时被使用,但即便用了用户位,ST-12也没有携带足够的信息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即使我们想包含在媒体中的大部分数据不是时间信息,在使用与时间相关的标签来唯一识别原始媒体资产前后环境中的最小媒体单元时(即识别某一视频文件中的某一帧),它们仍然是必要的。而在其他外部资产的前后环境中也是如此(即识别视频文件1中的某一帧与视频文件2中的某一帧不同)。

这不是种激进的想法。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管理拍摄获得的媒体文件。比方说,多数专业级电影摄影机会将自身的元数据结构嵌入到录制文件中。

如果我们准备在时间标签规格中为前后环境数据制造空间,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可能性。在基础层面上,这将允许我们通过标准化数据存储地,实现跨各摄影机制造商、视频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并能兼顾时间前后环境地识别出某一帧或样本。


出处:R. Loughlin & D. Schweickart | Frame.io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


系列阅读:时间码≠时间:为云时代重新发明SMPTE ST-12

views
影视制作
QC系列文之混叠与摩尔纹

〖更新至4-6〗混叠效应非常普遍,本文将探讨这种错误的技术背景及原因,并聚焦于如何使用Silverstack来确定来源,以及如何预防。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1-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

影视制作
用数字调色:何时使用色彩示波器(以及何时不使用)

色彩示波器能帮助你评估图像的客观元素——例如亮度、色彩饱和度——从而帮助你更快地做出主观创意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