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时间码作为识别方式
让我们回顾一下时间码的最初用途,也就是作标签。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关于时间码的问题,但其实这已经是种相当出色的解决方案了。
它可以同时服务于两种识别目的:既可以在录像带(或数字文件内部)上创建一个唯一的媒体标识,也可以标识出某一特定时刻。时间码在实际的时间和媒体文件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但此处的关键是,虽然时间码可以同时做到这两件事,但它只能在某个媒体文件的前后环境(如录像带)中做到这两件事。媒体标识不等同于时间标识。它们都有各自的属性,也都有在现代工作流中改进使用和功能的需要。
媒体标识要求
·可用于在单个媒体资产中定位和识别单个基于时间的媒体单元(如单帧或音频样本);
·可用于在其他媒体资产的前后环境中定位和识别基于时间的媒体(或基于时间的媒体的单个单位);
·可用于跟踪某个基于时间的媒体的源头。
时间标识要求
·可用于在时间上定位单个基于时间的媒体单元;
·可用于定位某个基于时间的媒体在时间上的源头;
·可用于识别某个基于时间的媒体的采样率;
·可以与实际时间相关,且人类可读。
虽然媒体标识和时间标识不同,但它们不可分割,使用单一标准来存储和跟踪它们具有很大的价值。
寻找新的标准
我们已经聊过很多ST-12不适合基于文件的、云优先的现代工作流的地方。那我们要怎么取代它?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新标准需要提供哪些内容设置一个框架。新的打标签标准应:
·能够识别资产的最小单元(即帧或采样),并将其与其他单元和其他资产区分开来;
·能够以时间识别资产之间的关系;
·数据密集;
·能够轻松应用到现有和未来的文件封装格式中;
·且向下兼容ST-12。
但是概述一套新标准能做到什么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设置一些“护栏”,以确保新标准能在未来取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立些假设。未来,我们应假设:
·视频传输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件传输;
·所有硬件都将连接到互联网;
·所有原始资产都会在创建时自动传输到云端;
·为了进行超采样,视频、音频和时间的分辨率将会提升。
考虑到这些假设和未来的自动化工作流,新的解决方案应基于网络、由元数据驱动且可扩展。
出处:R. Loughlin & D. Schweickart | Frame.io
编译:Charlie | 盖雅翻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