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宽高比:宽银幕电影发展史

影视制作

早期电影放映室的室内,里面有观众和钢琴演奏者。银幕上放映的是1913年,美国启斯东电影公司(Keystone)的电影,影片中福特·斯特林(Ford Sterling)正在展示他的惯用把戏。

图源:liveaboutdotcom

什么是电影的宽高比?宽高比指的是投影图像的宽度和高度的比例。在长达几十年的电影发展史中,电影的宽高比因各种原因多次改变,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更戏剧性的构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电视的发展对电影宽高比的改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知道吗?

1959年的史诗级别电影《宾虚》(Ben-Hur)是有史以来大制片厂发行过的“最宽”的电影之一,其宽高比达到了2.76:1。

早期的宽高比标准

在电影出现的最初几年中,宽高比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放映的电影宽高比五花八门。默片的宽高比最终定在了4:3,这是根据标准的35mm胶片的齿孔宽度所决定的。这意味着每4英寸(约10厘米)宽度对应3英寸(约7.6厘米)高度。

到20世纪20年代末,DeForest声光胶片推动了有声电影胶片技术成为行业标杆。由于声音信息能够储存在胶片本身,而用的还是同样尺寸的35mm胶片,电影的图像尺寸需要改变以容纳声音信息。这一新的元素需要调整图像大小。于是在1932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建立了好莱坞电影的标准宽高比,即1.375:1,这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学院宽高比”。

拓展阅读:采用学院宽高比拍摄的十部现代佳片

1953年,好莱坞的中国戏院灯火通明,人们在门口排队等待观看导演亨利·科斯特(Henry Koster)的电影《圣袍》(The Robe)首映式,该片是首次采用宽银幕电影技术制作的电影
图源:Getty Images

电视是如何催生宽银幕电影的

一些早期电影以宽银幕宽高比投影,例如1927年的史诗级电影《拿破仑》(Napoléon),放映时使用了三台投影机并排投影,总画面尺寸达到了4.00:1。

随后,1930年,由约翰·韦恩(John Wayne)主演的福克斯长片电影《大追踪》(The Big Trail)采用的是70mm胶片拍摄,这种胶片被称为“Fox Grandeur”。然而,从1932年至5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放映的电影都是以学院宽高比发行的。

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面对电影院客座率的下降,好莱坞制片厂尝试了许多新技术。他们采用的策略之一是增加银幕和投影图像的尺寸,尤其把这一策略用来与越来越流行的电视小荧幕抗衡。

第一部以这些宽银幕技术之一的星涅马斯科普技术发行的电影是20世纪福克斯的电影《圣袍》。在几年之内,各种宽银幕技术(如Super Panavision 70和派拉蒙的VistaVision)使得宽银幕电影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在上世纪50年代电影行业为了吸引观众而尝试的众多把戏中,宽银幕格式可谓是最成功的一种。

其他宽银幕电影格式使用的是70mm的胶片,这是一种更大尺寸的胶片。这种胶片被用于拍摄上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的许多电影,包括一些知名的歌舞片,例如《俄克拉荷马》(1955)、《南太平洋》(1958)、《窈窕淑女》(1964)以及《音乐之声》(1965)。对于一些电影制作者来说,70mm胶片仍是一种流行的艺术格式,,其中包括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诺兰导演的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即将于今年七月上映。电影采用黑白大格式胶片拍摄,同时还是首部采用IMAX 65mm黑白胶片拍摄的电影。拍摄胶片总长度超过11英里(约17千米),重达600磅(约362千克)。 图源:环球影业

全屏式vs.“信箱式”

电视与宽高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电视是以4:3的宽高比发展起来的,这和原来的默片的宽高比和学院宽高比类似。

这意味着如果用学院宽高比拍摄的电影在电视上播放,观看电影时宽高比无需做任何修改。

不幸的是,这也意味着以星涅马斯科普等宽银幕镜头拍摄的电影在电视上播出时,宽高比并不匹配。解决这一问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给电影做“平移和扫描”(pan and scan),即在水平方向上裁切一点,使其“符合”4:3的电视荧屏。当然,这意味着部分视觉信息——包括有可能对电影十分重要的内容——都会被裁掉。

为了容纳一个镜头中最重要的方面,需要重新修改宽高比来营造出摄影机“平摇”的感觉,这并不在电影制作者的计划之内。例如,在电影银幕上,一个在银幕两边都包含有重要元素、看似是静态的镜头,需要在整个画面内加入“平摇”运镜才能展示下两边的信息。

遗憾的是,根据原来电影的宽高比大小,很大一部分的电影原始图像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丢失。另一个选择是“信箱式”格式,指的是在画面顶部插入黑边,从而给银幕“重定格式”,以容纳整个电影的画面。随着VHS录像带的引入,一些电影的“信箱式”版本也能购买到了,尤其是在一些影像专门店。

然而,平移和扫描才是电视和VHS录像带最为流行的格式。事实上,许多不知情的消费者认为“信箱式”格式中的黑边会遮挡部分图像。这种错误认识在DVD发展早期依然在持续,因为许多电影在影像专门店发行时都会标注“全屏”(例如,平移和扫描)和“宽屏”版本,一些消费者误以为“全屏”这个词包含了电影的完整画面,其实并不是。

今天的宽银幕

随着宽屏电视和高清广播变得越来越流行(两者的宽高比通常都是16:9),平移和扫描格式的受欢迎程度降低,大部分的家庭媒体内容(包括为电视和流媒体拍摄的内容)都通过宽屏模式发行。尽管如此,一些电影制作者仍会出于艺术目的而选择学院宽高比来挑选项目,例如获得奥斯卡奖的、由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Michel Hazanavicius)担任导演的电影《艺术家》(The Artist)以及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出处:Christopher McKittrick | Liveaboutdotcom

翻译:Katja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影视制作
QC系列文之混叠与摩尔纹

〖更新至4-6〗混叠效应非常普遍,本文将探讨这种错误的技术背景及原因,并聚焦于如何使用Silverstack来确定来源,以及如何预防。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1-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

影视制作
用数字调色:何时使用色彩示波器(以及何时不使用)

色彩示波器能帮助你评估图像的客观元素——例如亮度、色彩饱和度——从而帮助你更快地做出主观创意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