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olor是什么?Technicolor的定义与历史

影视制作

图源:Studiobinder

什么是Technicolor印染法?无论之前是否了解这个概念,可能你都看过一部Technicolor电影。如果你正试图回忆起一个例子,只要想着“彩色,彩色,彩色”。Technicolor印染法以明亮大胆的视觉效果和饱和到近乎超现实的色彩永久改变了电影的进程。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Technicolor印染法运用于电影制作的例子,如《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和《教父》(The Godfather)。

Technicolor印染法的历史

为电影赋予色彩

你知道吗?Technicolor印染法的发展始于20世纪早期,其推动者花了不少时间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当他们解决那些问题之后,电影的一种新面貌诞生了。

Technicolor印染法的定义
什么是Technicolor印染法?

Technicolor印染法指的是最先用于制作彩色电影的一系列工序。从1916年到1932年,Technicolor(特艺)公司不断对自身的系统进行改进,以便好莱坞能获取胶片着色技术。如今,或许Technicolor印染法更为知名的是染色工序所产出的最终成片而非该过程本身。Technicolor电影因其明亮、大胆、高饱和的色彩而闻名。

Technicolor印染法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工序1(1916-1917):
    • 影机镜头后面的一个棱镜分光镜给一条黑白负片上相邻的前后两帧画面同时曝光,一个透过红色滤镜进行曝光,另一个则透过绿色滤镜。
  • 工序2(1917-1928):
    • 双色工序,绿色滤镜下的画面被冲印到一条黑白负片上,红色滤镜下的画面则被冲印到另一条负片上。
  • 工序3(1928-1932):
    • 双色工序,使用染料转印法(dye imbibition),以化学方式将两个互补图像染印到单条胶片上
  • 工序4(1932-1952):
    • 三色工序,使用一个方形分光棱镜(split-cube prism)来给三条独立的胶片曝光,每条胶片各捕捉红、绿、蓝三种色彩之一。

Technicolor印染法的含义

将“Tech”(技术)加入“Technicolor”中

彩色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电影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彩色的?这些是我们很多人在孩童时期看过人生中第一部黑白电影之后会提出的问题。

从技术上说,第一部彩色电影《Cupid Angling》于1918年上映,但用于给这部片上色的道格拉斯自然色彩工艺(the Douglass natural color process)实现难度很大。

Technicolor公司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从其图像中获取全光谱色彩的最佳工艺,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该公司在其摄影机使用的是一种双色系统,这种系统只能产出一条负片。当我们现在回顾过去,这个系统在那时居然能行得通,真是太了不起了。

尽管我们很高兴看到一部分来自这一时代的电影得以成功进行修复,但令人惊讶的是,更多的已经遗失在了漫长的岁月中。

虽然染料转印法在这一时代称得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它对于后勤来说简直是一个噩梦。如果Technicolor公司希望能向前发展,显然它需要一个新的系统。

到20世纪30年代初,Technicolor公司开发了一款全新的摄影机,使用三色系统(也被称为Technicolor三色带摄影机)而非双色系统。它不再只是录制一条负片,而是三条。三条负片中每一条分别负责记录红色、蓝色和绿色的其中一种。

Technicolor三色带摄影机
图源: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

从前期制作阶段一直到后期制作阶段,三色带工艺需要巨大的工作量。你想想那台“老顽固”的摄影机有多大!我们很容易忽视过去的电影制作过程与现在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如今,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相当于拥有一台高清摄影机可供差遣。它完全便携、操作简单且易于使用——对比之下,“老顽固”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才能操作。但到了此时,Technicolor电影制作首次被广泛地推广开来。

彩色电影

第一部Technicolor电影是哪部?

第一部完全采用Technicolor三色工艺拍摄的Technicolor电影是1935年的《浮华世界》(Becky Sharp‎)。那时,这部电影被看作是电影的一大进步。从1920年到1935年,电影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不管是制度上(从前法典到《海斯法典》)、结构上(从默片到有声电影)还是技术上(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

拓展阅读:

虽然许多人都了解这些变化,但只有极少数人目睹了这些变化全置于一部电影中。

有两部电影改变了电影色彩与动画世界的一切——那就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以及《绿野仙踪》。众所周知,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制作这部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的改编之作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都赌上了。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并不是第一部Technicolor电影,但该片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迪士尼公司踏出了受人瞩目的一步。同时,这也是第一部赛璐珞制作的长片动画电影和第一部英语长片动画电影。

毋庸置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当时时代的一大巨作,也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动画电影之一。但许多电影观众仍然好奇Technicolor印染法在实景真人中表现如何。进入《绿野仙踪》——这也许这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Technicolor电影。

但《绿野仙踪》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彩色的。所有的堪萨斯的场景都是以深褐色调拍摄的。但当桃乐丝被一阵龙卷风带到奥兹国时,各种视觉效果色彩变得饱和艳丽,不由得将我们和桃乐丝一起带入了另一个世界。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片段回顾一下:

Technicolor电影《绿野仙踪》片段-“我们再也不在堪萨斯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观看彩色电影。人们很容易淡忘给胶片着色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当时许多制片厂都认为根本不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件事。

但自从《绿野仙踪》上映后,情况就开始发生改变。

《绿野仙踪》被载入电影史册不仅是因为其精美的美术设计,还因其非凡的技术智慧。该片的视觉效果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作品都更能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和惊叹。

然而,众所周知,制作绝佳的作品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时,Technicolor摄影机需要极其明亮的灯光才能按预期工作。许多报道称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摄影棚的温度超过100°F(约38℃)。

除此以外,许多演员在拍摄时都穿着复杂华丽的服装,尤其是雷·博尔格(Ray Bolger,稻草人扮演者)、伯特·拉尔 (Bert Lahr,胆小的狮子的扮演者)和杰克·黑利(Jack Haley,铁皮人扮演者)。演员们穿着这些服装时会感到异常闷热,以至于片场工作人员一度担心他们的安全。

幸好,演职人员几乎都毫发无损地完成了拍摄工作,但还是有很多演员精神受创或身体抱恙——其中包括原定出演铁皮人的演员巴迪·艾布森(Buddy Ebsen),他因吸入过多铁皮人服装表面的铝粉而中毒。

大范围普及

进入Technicolor时代

在《绿野仙踪》上映后,全世界的制片厂对Technicolor印染法趋之若鹜。在20世纪40年代,数百部Technicolor电影被制作出来,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然而,制作Technicolor电影的难度依然让制片厂感到头疼。到了1950年,已经有不少竞争对手瓜分了Technicolor的市场份额。电影开始借助像星涅马斯科普宽银幕技术VistaVision等技术进行宽银幕拍摄。Technicolor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

Technirama登场:一种宽高比为2.35:1的变形宽银幕技术。

图源:THE AMERICAN WIDESCREEN MUSEUM
一个时代的终结

Technicolor之死

Technirama曾一度发挥作用,但它依然没有解决染料转印法所带来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Technicolor印染法的电影越来越少。最后两部使用这个技术电影是《教父》和《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两部黑手党电影。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分享了他对于Technicolor公司的看法。他回顾了和Technicolor合作制作电影(例如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感受以及在修复他的电影《棉花俱乐部》(The Cotton Club)时该公司提供的帮助。

所以,Technicolor究竟是什么?对于科波拉而言,“Technicolor就是品质的代名词。”Technicolor美学是影史上最受推崇的美学之一。巧合的是,Technicolor和坞新浪潮几乎是同时消失,而这一浪潮还是科波拉帮助发起的。

最终,Technicolor仅仅只成为了另一个时代的遗产。今天,数十台Technicolor摄影机依然存在,由于长久未用已经闲置且变得锈迹斑斑。全世界大部分染料转印工厂都已关闭,只有少数出于存档目的依然存在。在21世纪,电影色彩通常会被归属到调色和校色的领域中。

也许是出于怀旧情怀,也许是其艳丽的色彩,又或许是电影本身,无论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没有Technicolor,电影就不会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出处:Chris Heckmann | Studiobinder

翻译:Katja | 盖雅翻译小组

views
影视制作
A24《内战》导演及DP幕后访谈

〖更新至1-5〗编剧兼导演加兰更感兴趣的是探讨我们将如何重蹈覆辙,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左翼或右翼。

影视制作
从胶片到数字——英国后期公司Cinelab的十年发展

〖更新至1-10〗2013年的所有长片电影中,90%都采用数字拍摄。十年之后,事情重新发生变化。

影视制作
视效指导与DP的关系

〖更新至2-6〗在这种数字工作流中,“拍摄”和“后期”之间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机内捕捉的画面,与后期完成的内容之间的区别经常被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