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上映居然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很难相信,当初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西兰导演的一个用爱发电的项目,如今仍然吸引到了观众首次——或再次——观看,这恰恰证明了这系列三部曲让人感觉多么经典不过时。
这是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这套备受书虫与学者们喜爱、(在电影项目制作时)问世已四十年之久的魔幻系列丛书,是如何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创意与文化影响力的里程碑的,很值得回顾一番。
想当初是什么让这个电影三部曲成为可能?是什么令这部作品既让新观众上头,又让电影纯粹主义者心满意足?它是怎么做到叫好又叫座的?
简短的回答是?因为它的一切。
从世界构建的质量,到故事忠实度。它有超高的任务难度,崇高的主题,以及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角色弧光。它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呈现,和毫无破绽的视效。还有配乐、叙事步调,以及对每一个故事节奏和每一帧的极致用心。加之一丝不苟的调色和母版制作。甚至还有主创与影迷的良好互动,还鼓励影迷参与其中。
这一批以《魔戒》头号粉丝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为首的电影人们,带领我们踏上了一趟超乎任何人预料的长征。开辟着新道路同时面临着近乎不可能克服的阻碍的他们,不仅改变了我们制作电影的方式,还改变了我们拍摄的电影类型。从任何意义上看,这都是一个史诗级的故事。
有多史诗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惊人的)数据:
•(三部)项目预算近3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4亿元),加上另外花了2亿美元宣发费用(相当于2024年的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
•主体拍摄从1999年拍到2001年,共438天,加上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进行了6周补拍,微缩模型拍摄时间跨度超过1000天。
•拍摄顶峰时期有多达2400名剧组成员,遍及150个拍摄地。
•用掉约599.7万尺胶片,相当于1100小时素材。
•三部加长版成片时长11小时26分钟。
•斩获17座奥斯卡小金人。
•噢对了,票房接近30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2亿元)。
给大家一点参考背景,1990年代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才拍出了两部票房达1亿美元的电影:《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但那可是有可靠票房记录的知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啊。
一个导演此前最大手笔的作品只是1996年的《恐怖幽灵》(The Frighteners),预算才2600万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5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元),全球票房仅拿到2900万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5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要给这样一位导演好几亿美元一次性拍出三部电影,那基本上是闻所未闻的事。
当然,续集电影与系列电影在当年已是稀松平常的操作,但要让一家制片厂在连第一部影片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投入拍摄三部电影,那可是“史诗级的风险”。
此外,大卖的斯皮尔伯格电影背靠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工业光魔来处理他们高难度的视效。另一方面,杰克逊计划启用自己在新西兰的视效初创公司维塔,这又是一个史诗级的野心勃勃的任务。
开创性技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彼得·杰克逊也是如此。
只不过,当有一张地图给你显示出最佳路线时,展望目的地就变简单多了。
但对于《指环王》,电影人们不仅没有地图,要凭空启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连路都没有修。
当你回看那些被强悍的维塔团队推向新极限的现有技术,或回看那些由维塔团队完全自主发明的技术时,你不得不感叹,其中一些技术实在是太有独创性了。工业光魔称霸1990年代奥斯卡的同时,维塔在2000年代把自己打造成了可以与工业光魔相媲美的竞争对手,使新西兰成为备受青睐的拍摄与视效制作目的地。
VR摄影机的早期运用!使用运动控制的动态强迫透视镜头!逼真可信的计算机生成角色!AI生成的人群!还有大量真的很吓人的怪物!
凭这些,维塔斩获了一大堆奖项,包括《指环王》三部曲每部都拿下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另外三次获奖分别是凭借《金刚》《阿凡达》和《奇幻森林》),还一扫12个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他们开发的大部分技术还变成了如今电影人标准工具组的一部分,甚至还实现了现实世界的非创作性应用。
(未完待续)
出处:Lisa McNamara | Frame.io
翻译:LorianneW | 盖雅翻译小组